Merge branch 'krahets:master' into master

pull/216/head
Daniel 2 years ago committed by GitHub
commit 6103a2fc9f
No known key found for this signature in database
GPG Key ID: 4AEE18F83AFDEB23

@ -28,9 +28,9 @@ void remove(ListNode* n0) {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ListNode* access(ListNode* head, int index) {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ullptr)
return nullptr;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8,9 +8,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
public class Array
{
/// <summary>
/// 随机返回一个数组元素
/// </summary>
/* 随机返回一个数组元素 */
public static int RandomAccess(int[] nums)
{
Random random = new();
@ -19,9 +17,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return randomNum;
}
/// <summary>
/// 扩展数组长度
/// </summary>
/* 扩展数组长度 */
public static int[] Extend(int[] nums, int enlarge)
{
// 初始化一个扩展长度后的数组
@ -35,9 +31,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return res;
}
/// <summary>
/// 在数组的索引 index 处插入元素 num
/// </summary>
/* 在数组的索引 index 处插入元素 num */
public static void Insert(int[] nums, int num, int index)
{
// 把索引 index 以及之后的所有元素向后移动一位
@ -49,9 +43,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nums[index] = num;
}
/// <summary>
/// 删除索引 index 处元素
/// </summary>
/* 删除索引 index 处元素 */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int[] nums, int index)
{
// 把索引 index 之后的所有元素向前移动一位
@ -61,9 +53,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
}
/// <summary>
/// 遍历数组
/// </summary>
/* 遍历数组 */
public static void Traverse(int[] nums)
{
int count = 0;
@ -79,9 +69,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
}
/// <summary>
/// 在数组中查找指定元素
/// </summary>
/* 在数组中查找指定元素 */
public static int Find(int[] nums, int target)
{
for (int i = 0; i < nums.Length; i++)
@ -92,15 +80,13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return -1;
}
/// <summary>
/// 辅助函数,数组转字符串
/// </summary>
/* 辅助函数,数组转字符串 */
public static string ToString(int[] nums)
{
return string.Join(",", nums);
}
// Driver Code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Test()
{

@ -9,9 +9,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
public class linked_list
{
/// <summary>
/// 在链表的结点 n0 之后插入结点 P
/// </summary>
/* 在链表的结点 n0 之后插入结点 P */
public static void Insert(ListNode n0, ListNode P)
{
ListNode? n1 = n0.next;
@ -19,9 +17,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P.next = n1;
}
/// <summary>
/// 删除链表的结点 n0 之后的首个结点
/// </summary>
/* 删除链表的结点 n0 之后的首个结点 */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ListNode n0)
{
if (n0.next == null)
@ -32,23 +28,19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n0.next = n1;
}
/// <summary>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summary>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public static ListNode? Access(ListNode head, int index)
{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ull)
return null;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summary>
/// 在链表中查找值为 target 的首个结点
/// </summary>
/* 在链表中查找值为 target 的首个结点 */
public static int Find(ListNode head, int target)
{
int index = 0;
@ -62,7 +54,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return -1;
}
// Driver Code
[Test]
public void Test()
{

@ -35,11 +35,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tree
return root;
}
/// <summary>
/// 查找结点
/// </summary>
/// <param name="num"></param>
/// <returns></returns>
/* 查找结点 */
public TreeNode? search(int num)
{
TreeNode? cur = root;

@ -12,11 +12,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tree
public class binary_tree_bfs
{
/// <summary>
/// 层序遍历
/// </summary>
/// <param name="root"></param>
/// <returns></returns>
/* 层序遍历 */
public List<int> hierOrder(TreeNode root)
{
// 初始化队列,加入根结点

@ -13,10 +13,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tree
{
List<int> list = new();
/// <summary>
/// 前序遍历
/// </summary>
/// <param name="root"></param>
/* 前序遍历 */
void preOrder(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 -26,10 +23,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tree
preOrder(root.right);
}
/// <summary>
/// 中序遍历
/// </summary>
/// <param name="root"></param>
/* 中序遍历 */
void inOrder(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 -39,10 +33,7 @@ namespace hello_algo.chapter_tree
inOrder(root.right);
}
/// <summary>
/// 后序遍历
/// </summary>
/// <param name="root"></param>
/* 后序遍历 */
void postOrder(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 -29,10 +29,10 @@ func removeNode(n0 *ListNode) {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func access(head *ListNode, index int) *ListNode {
for i := 0; i < index; i++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il {
return nil
}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29,9 +29,9 @@ public class linked_list {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static ListNode access(ListNode head, int index) {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ull)
return null;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26,9 +26,9 @@ def remove(n0):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def access(head, index):
for _ in range(index):
head = head.next
if not head:
return None
head = head.next
return head
""" 在链表中查找值为 target 的首个结点 """

@ -11,6 +11,8 @@ let package = Package(
.executable(name: "leetcode_two_sum", targets: ["leetcode_two_sum"]),
.executable(name: "array", targets: ["array"]),
.executable(name: "linked_list", targets: ["linked_list"]),
.executable(name: "list", targets: ["list"]),
.executable(name: "my_list", targets: ["my_list"]),
],
targets: [
.target(name: "utils", path: "utils"),
@ -20,5 +22,7 @@ let package = Package(
.executableTarget(name: "leetcode_two_sum", path: "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 sources: ["leetcode_two_sum.swift"]),
.executableTarget(name: "array", path: "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sources: ["array.swift"]),
.executableTarget(name: "linked_list", dependencies: ["utils"], path: "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sources: ["linked_list.swift"]),
.executableTarget(name: "list", path: "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sources: ["list.swift"]),
.executableTarget(name: "my_list", path: "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 sources: ["my_list.swift"]),
]
)

@ -29,10 +29,10 @@ func remove(n0: ListNode) {
func access(head: ListNode, index: Int) -> ListNode? {
var head: ListNode? = head
for _ in 0 ..< index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il {
return nil
}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0,0 +1,64 @@
/**
* File: list.swift
* Created Time: 2023-01-08
* Author: nuomi1 (nuomi1@qq.com)
*/
@main
enum List {
/* Driver Code */
static func main() {
/* */
var list = [1, 3, 2, 5, 4]
print("列表 list = \(list)")
/* 访 */
let num = list[1]
print("访问索引 1 处的元素,得到 num = \(num)")
/* */
list[1] = 0
print("将索引 1 处的元素更新为 0 ,得到 list = \(list)")
/* */
list.removeAll()
print("清空列表后 list = \(list)")
/* */
list.append(1)
list.append(3)
list.append(2)
list.append(5)
list.append(4)
print("添加元素后 list = \(list)")
/* */
list.insert(6, at: 3)
print("在索引 3 处插入数字 6 ,得到 list = \(list)")
/* */
list.remove(at: 3)
print("删除索引 3 处的元素,得到 list = \(list)")
/* */
var count = 0
for _ in list.indices {
count += 1
}
/* */
count = 0
for _ in list {
count += 1
}
/* */
let list1 = [6, 8, 7, 10, 9]
list.append(contentsOf: list1)
print("将列表 list1 拼接到 list 之后,得到 list = \(list)")
/* */
list.sort()
print("排序列表后 list = \(list)")
}
}

@ -0,0 +1,147 @@
/**
* File: my_list.swift
* Created Time: 2023-01-08
* Author: nuomi1 (nuomi1@qq.com)
*/
/* */
class MyList {
private var nums: [Int] //
private var _capacity = 10 //
private var _size = 0 //
private let extendRatio = 2 //
/* */
init() {
nums = Array(repeating: 0, count: _capacity)
}
/* */
func size() -> Int {
_size
}
/* */
func capacity() -> Int {
_capacity
}
/* 访 */
func get(index: Int) -> Int {
//
if index >= _size {
fatalError("索引越界")
}
return nums[index]
}
/* */
func set(index: Int, num: Int) {
if index >= _size {
fatalError("索引越界")
}
nums[index] = num
}
/* */
func add(num: Int) {
//
if _size == _capacity {
extendCapacity()
}
nums[_size] = num
//
_size += 1
}
/* */
func insert(index: Int, num: Int) {
if index >= _size {
fatalError("索引越界")
}
//
if _size == _capacity {
extendCapacity()
}
// index
for j in sequence(first: _size - 1, next: { $0 >= index + 1 ? $0 - 1 : nil }) {
nums[j + 1] = nums[j]
}
nums[index] = num
//
_size += 1
}
/* */
@discardableResult
func remove(index: Int) -> Int {
if index >= _size {
fatalError("索引越界")
}
let num = nums[index]
// index
for j in index ..< (_size - 1) {
nums[j] = nums[j + 1]
}
//
_size -= 1
//
return num
}
/* */
func extendCapacity() {
// size
nums = nums + Array(repeating: 0, count: _capacity * (extendRatio - 1))
//
_capacity = nums.count
}
/* */
func toArray() -> [Int] {
var nums = Array(repeating: 0, count: _size)
for i in 0 ..< _size {
nums[i] = get(index: i)
}
return nums
}
}
@main
enum _MyList {
/* Driver Code */
static func main() {
/* */
let list = MyList()
/* */
list.add(num: 1)
list.add(num: 3)
list.add(num: 2)
list.add(num: 5)
list.add(num: 4)
print("列表 list = \(list.toArray()) ,容量 = \(list.capacity()) ,长度 = \(list.size())")
/* */
list.insert(index: 3, num: 6)
print("在索引 3 处插入数字 6 ,得到 list = \(list.toArray())")
/* */
list.remove(index: 3)
print("删除索引 3 处的元素,得到 list = \(list.toArray())")
/* 访 */
let num = list.get(index: 1)
print("访问索引 1 处的元素,得到 num = \(num)")
/* */
list.set(index: 1, num: 0)
print("将索引 1 处的元素更新为 0 ,得到 list = \(list.toArray())")
/* */
for i in 0 ..< 10 {
// i = 5
list.add(num: i)
}
print("扩容后的列表 list = \(list.toArray()) ,容量 = \(list.capacity()) ,长度 = \(list.size())")
}
}

@ -49,7 +49,7 @@ func quadratic(n: Int) -> Int {
func bubbleSort(nums: inout [Int]) -> Int {
var count = 0 //
// n-1, n-2, ..., 1
for i in sequence(first: nums.count - 1, next: { $0 > 0 ? $0 - 1 : nil }) {
for i in sequence(first: nums.count - 1, next: { $0 > 0 + 1 ? $0 - 1 : nil }) {
//
for j in 0 ..< i {
if nums[j] > nums[j + 1] {
@ -149,7 +149,7 @@ enum TimeComplexity {
count = quadratic(n: n)
print("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 \(count)")
var nums = Array(sequence(first: n, next: { $0 > 0 ? $0 - 1 : nil })) // [n,n-1,...,2,1]
var nums = Array(sequence(first: n, next: { $0 > 0 + 1 ? $0 - 1 : nil })) // [n,n-1,...,2,1]
count = bubbleSort(nums: &nums)
print("平方阶(冒泡排序)的计算操作数量 = \(count)")

@ -356,9 +356,9 @@ elementAddr = firtstElementAddr + elementLength * elementIndex
**数组中插入或删除元素效率低下**。假设我们想要在数组中间某位置插入一个元素,由于数组元素在内存中是“紧挨着的”,它们之间没有空间再放任何数据。因此,我们不得不将此索引之后的所有元素都向后移动一位,然后再把元素赋值给该索引。删除元素也是类似,需要把此索引之后的元素都向前移动一位。总体看有以下缺点:
- **时间复杂度高** 数组的插入和删除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 $O(N)$ ,其中 $N$ 为数组长度。
- **丢失元素** 由于数组的长度不可变,因此在插入元素后,超出数组长度范围的元素会被丢失。
- **内存浪费** 我们一般会初始化一个比较长的数组,只用前面一部分,这样在插入数据时,丢失的末尾元素都是我们不关心的,但这样做同时也会造成内存空间的浪费。
- **时间复杂度高**数组的插入和删除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 $O(N)$ ,其中 $N$ 为数组长度。
- **丢失元素**由于数组的长度不可变,因此在插入元素后,超出数组长度范围的元素会被丢失。
- **内存浪费**我们一般会初始化一个比较长的数组,只用前面一部分,这样在插入数据时,丢失的末尾元素都是我们不关心的,但这样做同时也会造成内存空间的浪费。
![array_insert_remove_element](array.assets/array_insert_remove_element.png)

@ -400,6 +400,7 @@ comments: true
n0.next = P;
P.next = n1;
}
/* 删除链表的结点 n0 之后的首个结点 */
function remove(n0: ListNode): void {
if (!n0.next) {
@ -474,9 +475,9 @@ comments: true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ListNode access(ListNode head, int index) {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ull)
return null;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488,9 +489,9 @@ comments: true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ListNode* access(ListNode* head, int index) {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ullptr)
return nullptr;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502,9 +503,9 @@ comments: true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def access(head, index):
for _ in range(index):
head = head.next
if not head:
return None
head = head.next
return head
```
@ -514,10 +515,10 @@ comments: true
/* 访问链表中索引为 index 的结点 */
func access(head *ListNode, index int) *ListNode {
for i := 0; i < index; i++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il {
return nil
}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566,9 +567,9 @@ comments: true
{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ull)
return null;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581,10 +582,10 @@ comments: true
func access(head: ListNode, index: Int) -> ListNode? {
var head: ListNode? = head
for _ in 0 ..< index {
head = head?.next
if head == nil {
return nil
}
head = head?.next
}
return head
}

@ -94,7 +94,11 @@ comments: true
=== "Swift"
```swift title="list.swift"
/* 初始化列表 */
// 无初始值
let list1: [Int] = []
// 有初始值
var list = [1, 3, 2, 5, 4]
```
**访问与更新元素**。列表的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因此可以在 $O(1)$ 时间内访问与更新元素,效率很高。
@ -178,7 +182,11 @@ comments: true
=== "Swift"
```swift title="list.swift"
/* 访问元素 */
let num = list[1] // 访问索引 1 处的元素
/* 更新元素 */
list[1] = 0 // 将索引 1 处的元素更新为 0
```
**在列表中添加、插入、删除元素**。相对于数组,列表可以自由地添加与删除元素。在列表尾部添加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但是插入与删除元素的效率仍与数组一样低,时间复杂度为 $O(N)$ 。
@ -332,7 +340,21 @@ comments: true
=== "Swift"
```swift title="list.swift"
/* 清空列表 */
list.removeAll()
/* 尾部添加元素 */
list.append(1)
list.append(3)
list.append(2)
list.append(5)
list.append(4)
/* 中间插入元素 */
list.insert(6, at: 3) // 在索引 3 处插入数字 6
/* 删除元素 */
list.remove(at: 3) // 删除索引 3 处的元素
```
**遍历列表**。与数组一样,列表可以使用索引遍历,也可以使用 `for-each` 直接遍历。
@ -458,7 +480,17 @@ comments: true
=== "Swift"
```swift title="list.swift"
/* 通过索引遍历列表 */
var count = 0
for _ in list.indices {
count += 1
}
/* 直接遍历列表元素 */
count = 0
for _ in list {
count += 1
}
```
**拼接两个列表**。再创建一个新列表 `list1` ,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列表拼接到另一个的尾部。
@ -529,7 +561,9 @@ comments: true
=== "Swift"
```swift title="list.swift"
/* 拼接两个列表 */
let list1 = [6, 8, 7, 10, 9]
list.append(contentsOf: list1) // 将列表 list1 拼接到 list 之后
```
**排序列表**。排序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完成列表排序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在数组类算法题中经常考察的「二分查找」和「双指针」算法了。
@ -592,16 +626,17 @@ comments: true
=== "Swift"
```swift title="list.swift"
/* 排序列表 */
list.sort() // 排序后,列表元素从小到大排列
```
## 列表简易实现 *
为了帮助加深对列表的理解,我们在此提供一个列表的简易版本的实现。需要关注三个核心点:
- **初始容量** 选取一个合理的数组的初始容量 `initialCapacity` 。在本示例中,我们选择 10 作为初始容量。
- **数量记录** 需要声明一个变量 `size` ,用来记录列表当前有多少个元素,并随着元素插入与删除实时更新。根据此变量,可以定位列表的尾部,以及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 **扩容机制** 插入元素有可能导致超出列表容量,此时需要扩容列表,方法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数组来替换当前数组。需要给定一个扩容倍数 `extendRatio` ,在本示例中,我们规定每次将数组扩容至之前的 2 倍。
- **初始容量**选取一个合理的数组的初始容量 `initialCapacity` 。在本示例中,我们选择 10 作为初始容量。
- **数量记录**需要声明一个变量 `size` ,用来记录列表当前有多少个元素,并随着元素插入与删除实时更新。根据此变量,可以定位列表的尾部,以及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 **扩容机制**插入元素有可能导致超出列表容量,此时需要扩容列表,方法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数组来替换当前数组。需要给定一个扩容倍数 `extendRatio` ,在本示例中,我们规定每次将数组扩容至之前的 2 倍。
本示例是为了帮助读者对如何实现列表产生直观的认识。实际编程语言中,列表的实现远比以下代码复杂且标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源码学习。
@ -1263,6 +1298,106 @@ comments: true
=== "Swift"
```swift title="my_list.swift"
/* 列表类简易实现 */
class MyList {
private var nums: [Int] // 数组(存储列表元素)
private var _capacity = 10 // 列表容量
private var _size = 0 // 列表长度(即当前元素数量)
private let extendRatio = 2 // 每次列表扩容的倍数
```
/* 构造函数 */
init() {
nums = Array(repeating: 0, count: _capacity)
}
/* 获取列表长度(即当前元素数量)*/
func size() -> Int {
_size
}
/* 获取列表容量 */
func capacity() -> Int {
_capacity
}
/* 访问元素 */
func get(index: Int) -> Int {
// 索引如果越界则抛出错误,下同
if index >= _size {
fatalError("索引越界")
}
return nums[index]
}
/* 更新元素 */
func set(index: Int, num: Int) {
if index >= _size {
fatalError("索引越界")
}
nums[index] = num
}
/* 尾部添加元素 */
func add(num: Int) {
// 元素数量超出容量时,触发扩容机制
if _size == _capacity {
extendCapacity()
}
nums[_size] = num
// 更新元素数量
_size += 1
}
/* 中间插入元素 */
func insert(index: Int, num: Int) {
if index >= _size {
fatalError("索引越界")
}
// 元素数量超出容量时,触发扩容机制
if _size == _capacity {
extendCapacity()
}
// 将索引 index 以及之后的元素都向后移动一位
for j in sequence(first: _size - 1, next: { $0 >= index + 1 ? $0 - 1 : nil }) {
nums[j + 1] = nums[j]
}
nums[index] = num
// 更新元素数量
_size += 1
}
/* 删除元素 */
@discardableResult
func remove(index: Int) -> Int {
if index >= _size {
fatalError("索引越界")
}
let num = nums[index]
// 将索引 index 之后的元素都向前移动一位
for j in index ..< (_size - 1) {
nums[j] = nums[j + 1]
}
// 更新元素数量
_size -= 1
// 返回被删除元素
return num
}
/* 列表扩容 */
func extendCapacity() {
// 新建一个长度为 size 的数组,并将原数组拷贝到新数组
nums = nums + Array(repeating: 0, count: _capacity * (extendRatio - 1))
// 更新列表容量
_capacity = nums.count
}
/* 将列表转换为数组 */
func toArray() -> [Int] {
var nums = Array(repeating: 0, count: _size)
for i in 0 ..< _size {
nums[i] = get(index: i)
}
return nums
}
}
```

@ -13,8 +13,8 @@ comments: true
换言之,在可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算法效率则是主要评价维度,包括:
- **时间效率** ,即算法的运行速度的快慢。
- **空间效率** ,即算法占用的内存空间大小。
- **时间效率**,即算法的运行速度的快慢。
- **空间效率**,即算法占用的内存空间大小。
数据结构与算法追求“运行速度快、占用内存少”,而如何去评价算法效率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知道如何评价算法,才能去做算法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及优化算法设计。
@ -32,7 +32,7 @@ comments: true
既然实际测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仅通过一些计算,就获知算法的效率水平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将此估算方法称为「复杂度分析 Complexity Analysis」或「渐近复杂度分析 Asymptotic Complexity Analysis」。
**复杂度分析评估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增长,算法的运行时间和占用空间的增长趋势** 。根据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复杂度可分为「时间复杂度 Time Complexity」和「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
**复杂度分析评估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增长,算法的运行时间和占用空间的增长趋势**。根据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复杂度可分为「时间复杂度 Time Complexity」和「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
**复杂度分析克服了实际测试方法的弊端**。一是独立于测试环境,分析结果适用于所有运行平台。二是可以体现不同数据量下的算法效率,尤其是可以反映大数据量下的算法性能。

@ -4,7 +4,7 @@ comments: true
# 空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统计 **算法使用内存空间随着数据量变大时的增长趋势** 。这个概念与时间复杂度很类似。
「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统计 **算法使用内存空间随着数据量变大时的增长趋势**。这个概念与时间复杂度很类似。
## 算法相关空间

@ -1481,7 +1481,7 @@ $$
func bubbleSort(nums: inout [Int]) -> Int {
var count = 0 // 计数器
// 外循环:待排序元素数量为 n-1, n-2, ..., 1
for i in sequence(first: nums.count - 1, next: { $0 > 0 ? $0 - 1 : nil }) {
for i in sequence(first: nums.count - 1, next: { $0 > 0 + 1 ? $0 - 1 : nil }) {
// 内循环:冒泡操作
for j in 0 ..< i {
if nums[j] > nums[j + 1] {

@ -12,8 +12,8 @@ comments: true
我们一般将逻辑结构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线性”这个概念很直观,即表明数据在逻辑关系上是排成一条线的;而如果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非线形的(例如是网状或树状的),那么就是非线性数据结构。
- **线性数据结构** 数组、链表、栈、队列、哈希表;
- **非线性数据结构** 树、图、堆、哈希表;
- **线性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哈希表;
- **非线性数据结构**树、图、堆、哈希表;
![classification_logic_structure](classification_of_data_structure.assets/classification_logic_structure.png)
@ -25,7 +25,7 @@ comments: true
若感到阅读困难,建议先看完下个章节「数组与链表」,再回过头来理解物理结构的含义。
**「物理结构」反映了数据在计算机内存中的存储方式**。从本质上看,分别是 **数组的连续空间存储** 和 **链表的离散空间存储** 。物理结构从底层上决定了数据的访问、更新、增删等操作方法,在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方面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性。
**「物理结构」反映了数据在计算机内存中的存储方式**。从本质上看,分别是 **数组的连续空间存储** 和 **链表的离散空间存储**。物理结构从底层上决定了数据的访问、更新、增删等操作方法,在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方面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性。
![classification_phisical_structure](classification_of_data_structure.assets/classification_phisical_structure.png)
@ -33,8 +33,8 @@ comments: true
**所有数据结构都是基于数组、或链表、或两者组合实现的**。例如栈和队列,既可以使用数组实现、也可以使用链表实现,而例如哈希表,其实现同时包含了数组和链表。
- **基于数组可实现** 栈、队列、堆、哈希表、矩阵、张量(维度 $\geq 3$ 的数组)等;
- **基于链表可实现** 栈、队列、堆、哈希表、树、图等;
- **基于数组可实现**栈、队列、堆、哈希表、矩阵、张量(维度 $\geq 3$ 的数组)等;
- **基于链表可实现**栈、队列、堆、哈希表、树、图等;
基于数组实现的数据结构也被称为「静态数据结构」,这意味着该数据结构在在被初始化后,长度不可变。相反地,基于链表实现的数据结构被称为「动态数据结构」,该数据结构在被初始化后,我们也可以在程序运行中修改其长度。

@ -42,7 +42,7 @@ comments: true
**「基本数据类型」与「数据结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知道,数据结构是在计算机中 **组织与存储数据的方式** ,它的主语是“结构”,而不是“数据”。比如,我们想要表示“一排数字”,自然应该使用「数组」这个数据结构。数组的存储方式使之可以表示数字的相邻关系、先后关系等一系列我们需要的信息,但至于其中存储的是整数 int ,还是小数 float ,或是字符 char **则与所谓的数据的结构无关了**。
我们知道,数据结构是在计算机中 **组织与存储数据的方式**,它的主语是“结构”,而不是“数据”。比如,我们想要表示“一排数字”,自然应该使用「数组」这个数据结构。数组的存储方式使之可以表示数字的相邻关系、先后关系等一系列我们需要的信息,但至于其中存储的是整数 int ,还是小数 float ,或是字符 char **则与所谓的数据的结构无关了**。
=== "Java"

@ -24,9 +24,9 @@ comments: true
在原始哈希表中,一个桶地址只能存储一个元素(即键值对)。**考虑将桶地址内的单个元素转变成一个链表,将所有冲突元素都存储在一个链表中**,此时哈希表操作方法为:
- **查询元素** 先将 key 输入到哈希函数得到桶地址(即访问链表头部),再遍历链表来确定对应的 value 。
- **添加元素** 先通过哈希函数访问链表头部,再将元素直接添加到链表头部即可。
- **删除元素** 同样先访问链表头部,再遍历链表查找对应元素,删除之即可。
- **查询元素**先将 key 输入到哈希函数得到桶地址(即访问链表头部),再遍历链表来确定对应的 value 。
- **添加元素**先通过哈希函数访问链表头部,再将元素直接添加到链表头部即可。
- **删除元素**同样先访问链表头部,再遍历链表查找对应元素,删除之即可。
(图)
@ -46,9 +46,9 @@ comments: true
「线性探测」使用固定步长的线性查找来解决哈希冲突。
**插入元素** 如果出现哈希冲突,则从冲突位置向后线性遍历(步长一般取 1 ),直到找到一个空位,则将元素插入到该空位中。
**插入元素**如果出现哈希冲突,则从冲突位置向后线性遍历(步长一般取 1 ),直到找到一个空位,则将元素插入到该空位中。
**查找元素** 若出现哈希冲突,则使用相同步长执行线性查找,会遇到两种情况:
**查找元素**若出现哈希冲突,则使用相同步长执行线性查找,会遇到两种情况:
1. 找到对应元素,返回 value 即可;
2. 若遇到空位,则说明查找键值对不在哈希表中;
@ -64,9 +64,9 @@ comments: true
顾名思义,「多次哈希」的思路是基于多个哈希函数 $f_1(x)$ , $f_2(x)$ , $f_3(x)$ , $\cdots$ 进行探测。
**插入元素** 若哈希函数 $f_1(x)$ 出现冲突,则尝试 $f_2(x)$ ,以此类推……直到找到空位后插入元素。
**插入元素**若哈希函数 $f_1(x)$ 出现冲突,则尝试 $f_2(x)$ ,以此类推……直到找到空位后插入元素。
**查找元素** 以相同的哈希函数顺序查找,存在两种情况:
**查找元素**以相同的哈希函数顺序查找,存在两种情况:
1. 找到目标元素,则返回之;
2. 到空位或已尝试所有哈希函数,说明哈希表中无此元素;

@ -16,10 +16,10 @@ comments: true
除了哈希表之外,还可以使用以下数据结构来实现上述查询功能:
1. **无序数组** 每个元素为 `[学号, 姓名]`
2. **有序数组** `1.` 中的数组按照学号从小到大排序;
3. **链表** 每个结点的值为 `[学号, 姓名]`
4. **二叉搜索树** 每个结点的值为 `[学号, 姓名]` ,根据学号大小来构建树;
1. **无序数组**每个元素为 `[学号, 姓名]`
2. **有序数组**`1.` 中的数组按照学号从小到大排序;
3. **链表**每个结点的值为 `[学号, 姓名]`
4. **二叉搜索树**每个结点的值为 `[学号, 姓名]` ,根据学号大小来构建树;
使用上述方法,各项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如下表所示(在此不做赘述,详解可见 [二叉搜索树章节](https://www.hello-algo.com/chapter_tree/binary_search_tree/#_6))。无论是查找元素、还是增删元素,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1)$ ,全面胜出!

@ -44,13 +44,13 @@ comments: true
首先介绍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评价维度、算法效率的评估方法,引出了计算复杂度概念。
接下来,从 **函数渐近上界** 入手,分别介绍了 **时间复杂度** 和 **空间复杂度** ,包括推算方法、常见类型、示例等。同时,剖析了 **最差、最佳、平均** 时间复杂度的联系与区别。
接下来,从 **函数渐近上界** 入手,分别介绍了 **时间复杂度** 和 **空间复杂度**,包括推算方法、常见类型、示例等。同时,剖析了 **最差、最佳、平均** 时间复杂度的联系与区别。
### 数据结构
首先介绍了常用的 **基本数据类型** 、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内存中存储的。
接下来,介绍了两种 **数据结构分类方法** ,包括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
接下来,介绍了两种 **数据结构分类方法**,包括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
后续展开介绍了 **数组、链表、栈、队列、散列表、树、堆、图** 等数据结构,关心以下内容:
@ -84,7 +84,7 @@ comments: true
- 标题后标注 * 符号的是选读章节,如果你的时间有限,可以先跳过这些章节。
- 文章中的重要名词会用「」符号标注,例如「数组 Array」。名词混淆会导致不必要的歧义因此最好可以记住这类名词包括中文和英文以便后续阅读文献时使用。
- 重点内容、总起句、总结句会被 **加粗** ,此类文字值得特别关注。
- 重点内容、总起句、总结句会被 **加粗**,此类文字值得特别关注。
- 专有名词和有特指含义的词句会使用 “ ” 标注,以避免歧义。
- 在工程应用中,每种语言都有注释规范;而本书放弃了一部分的注释规范性,以换取更加紧凑的内容排版。注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标题注释、内容注释、多行注释。
@ -205,9 +205,6 @@ comments: true
*/
```
"""
在 Java, C, C++, C#, Go, JS, TS 的代码注释中,`/* ... */` 用于注释函数、类、测试样例等标题, `// ...` 用于解释代码内容;类似地,在 Python 中,`""" ... """` 用于注释标题, `# ...` 用于解释代码。
## 本书特点 *
??? abstract "默认折叠,可以跳过"

@ -32,7 +32,7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krahets/hello-algo.git
### 运行源代码
本书提供配套 Java, C++, Python 代码仓(后续可能拓展支持语言)。书中的代码栏上若标有 `*.java` , `*.cpp` , `*.py` ,则可在仓库 codes 文件夹中找到对应的 **代码源文件**
本书提供配套 Java, C++, Python 代码仓(后续可能拓展支持语言)。书中的代码栏上若标有 `*.java` , `*.cpp` , `*.py` ,则可在仓库 codes 文件夹中找到对应的 **代码源文件**。
![code_md_to_repo](suggestions.assets/code_md_to_repo.png)

@ -9,7 +9,7 @@ comments: true
使用二分查找有两个前置条件:
- **要求输入数据是有序的**,这样才能通过判断大小关系来排除一半的搜索区间;
- **二分查找仅适用于数组** ,而在链表中使用效率很低,因为其在循环中需要跳跃式(非连续地)访问元素。
- **二分查找仅适用于数组**,而在链表中使用效率很低,因为其在循环中需要跳跃式(非连续地)访问元素。
## 算法实现
@ -480,9 +480,9 @@ $$
##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O(\log n)$ ** 其中 $n$ 为数组或链表长度;每轮排除一半的区间,因此循环轮数为 $\log_2 n$ ,使用 $O(\log n)$ 时间。
**时间复杂度 $O(\log n)$** 其中 $n$ 为数组或链表长度;每轮排除一半的区间,因此循环轮数为 $\log_2 n$ ,使用 $O(\log n)$ 时间。
**空间复杂度 $O(1)$ ** 指针 `i` , `j` 使用常数大小空间。
**空间复杂度 $O(1)$** 指针 `i` , `j` 使用常数大小空间。
## 优点与缺点

@ -193,9 +193,9 @@ comments: true
##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O(1)$ 哈希表的查找操作使用 $O(1)$ 时间。
**时间复杂度 $O(1)$** 哈希表的查找操作使用 $O(1)$ 时间。
**空间复杂度** $O(n)$ 其中 $n$ 为数组或链表长度。
**空间复杂度 $O(n)$** 其中 $n$ 为数组或链表长度。
## 优点与缺点

@ -275,9 +275,9 @@ comments: true
##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O(n)$ ** 其中 $n$ 为数组或链表长度。
**时间复杂度 $O(n)$** 其中 $n$ 为数组或链表长度。
**空间复杂度 $O(1)$ ** 无需使用额外空间。
**空间复杂度 $O(1)$** 无需使用额外空间。
## 优点与缺点

@ -220,15 +220,15 @@ comments: true
## 算法特性
**时间复杂度 $O(n^2)$ ** 各轮「冒泡」遍历的数组长度为 $n - 1$ , $n - 2$ , $\cdots$ , $2$ , $1$ 次,求和为 $\frac{(n - 1) n}{2}$ ,因此使用 $O(n^2)$ 时间。
**时间复杂度 $O(n^2)$** 各轮「冒泡」遍历的数组长度为 $n - 1$ , $n - 2$ , $\cdots$ , $2$ , $1$ 次,求和为 $\frac{(n - 1) n}{2}$ ,因此使用 $O(n^2)$ 时间。
**空间复杂度 $O(1)$ ** 指针 $i$ , $j$ 使用常数大小的额外空间。
**空间复杂度 $O(1)$** 指针 $i$ , $j$ 使用常数大小的额外空间。
**原地排序** 指针变量仅使用常数大小额外空间。
**原地排序**指针变量仅使用常数大小额外空间。
**稳定排序** 不交换相等元素。
**稳定排序**不交换相等元素。
**自适排序** 引入 `flag` 优化后(见下文),最佳时间复杂度为 $O(N)$ 。
**自适排序**引入 `flag` 优化后(见下文),最佳时间复杂度为 $O(N)$ 。
## 效率优化

@ -183,15 +183,15 @@ comments: true
## 算法特性
**时间复杂度 $O(n^2)$ ** 最差情况下,各轮插入操作循环 $n - 1$ , $n-2$ , $\cdots$ , $2$ , $1$ 次,求和为 $\frac{(n - 1) n}{2}$ ,使用 $O(n^2)$ 时间。
**时间复杂度 $O(n^2)$** 最差情况下,各轮插入操作循环 $n - 1$ , $n-2$ , $\cdots$ , $2$ , $1$ 次,求和为 $\frac{(n - 1) n}{2}$ ,使用 $O(n^2)$ 时间。
**空间复杂度 $O(1)$ ** 指针 $i$ , $j$ 使用常数大小的额外空间。
**空间复杂度 $O(1)$** 指针 $i$ , $j$ 使用常数大小的额外空间。
**原地排序** 指针变量仅使用常数大小额外空间。
**原地排序**指针变量仅使用常数大小额外空间。
**稳定排序** 不交换相等元素。
**稳定排序**不交换相等元素。
**自适应排序** 最佳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 $O(n)$ 。
**自适应排序**最佳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 $O(n)$ 。
## 插入排序 vs 冒泡排序
@ -199,7 +199,7 @@ comments: true
虽然「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皆为 $O(n^2)$ ,但实际运行速度却有很大差别,这是为什么呢?
回顾复杂度分析,两个方法的循环次数都是 $\frac{(n - 1) n}{2}$ 。但不同的是,「冒泡操作」是在做 **元素交换** ,需要借助一个临时变量实现,共 3 个单元操作;而「插入操作」是在做 **赋值** ,只需 1 个单元操作;因此,可以粗略估计出冒泡排序的计算开销约为插入排序的 3 倍。
回顾复杂度分析,两个方法的循环次数都是 $\frac{(n - 1) n}{2}$ 。但不同的是,「冒泡操作」是在做 **元素交换**,需要借助一个临时变量实现,共 3 个单元操作;而「插入操作」是在做 **赋值**,只需 1 个单元操作;因此,可以粗略估计出冒泡排序的计算开销约为插入排序的 3 倍。
插入排序运行速度快,并且具有原地、稳定、自适应的优点,因此很受欢迎。实际上,包括 Java 在内的许多编程语言的排序库函数的实现都用到了插入排序。库函数的大致思路:

@ -7,7 +7,7 @@ comments: true
「排序算法 Sorting Algorithm」使得列表中的所有元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待排序的列表的 **元素类型** 可以是整数、浮点数、字符、或字符串;
- 排序算法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判断规则** ,例如数字大小、字符 ASCII 码顺序、自定义规则;
- 排序算法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判断规则**,例如数字大小、字符 ASCII 码顺序、自定义规则;
![sorting_examples](intro_to_sort.assets/sorting_examples.png)
@ -55,7 +55,7 @@ comments: true
- 「自适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受输入数据影响,即最佳 / 最差 / 平均时间复杂度不相等。
- 「非自适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恒定,与输入数据无关。
我们希望 **最差 = 平均** ,即不希望排序算法的运行效率在某些输入数据下发生劣化。
我们希望 **最差 = 平均**,即不希望排序算法的运行效率在某些输入数据下发生劣化。
### 比较类

@ -6,8 +6,8 @@ comments: true
「归并排序 Merge Sort」是算法中“分治思想”的典型体现其有「划分」和「合并」两个阶段
1. **划分阶段** 通过递归不断 **将数组从中点位置划分开**,将长数组的排序问题转化为短数组的排序问题;
2. **合并阶段** 划分到子数组长度为 1 时,开始向上合并,不断将 **左、右两个短排序数组** 合并为 **一个长排序数组**,直至合并至原数组时完成排序;
1. **划分阶段**通过递归不断 **将数组从中点位置划分开**,将长数组的排序问题转化为短数组的排序问题;
2. **合并阶段**划分到子数组长度为 1 时,开始向上合并,不断将 **左、右两个短排序数组** 合并为 **一个长排序数组**,直至合并至原数组时完成排序;
![merge_sort_preview](merge_sort.assets/merge_sort_preview.png)
@ -15,14 +15,14 @@ comments: true
## 算法流程
**「递归划分」** 从顶至底递归地 **将数组从中点切为两个子数组** ,直至长度为 1
**「递归划分」** 从顶至底递归地 **将数组从中点切为两个子数组**,直至长度为 1
1. 计算数组中点 `mid` ,递归划分左子数组(区间 `[left, mid]` )和右子数组(区间 `[mid + 1, right]`
2. 递归执行 `1.` 步骤,直至子数组区间长度为 1 时,终止递归划分;
**「回溯合并」** 从底至顶地将左子数组和右子数组合并为一个 **有序数组**
需要注意,由于从长度为 1 的子数组开始合并,所以 **每个子数组都是有序的** 。因此,合并任务本质是要 **将两个有序子数组合并为一个有序数组**
需要注意,由于从长度为 1 的子数组开始合并,所以 **每个子数组都是有序的**。因此,合并任务本质是要 **将两个有序子数组合并为一个有序数组**。
=== "Step1"
![merge_sort_step1](merge_sort.assets/merge_sort_step1.png)
@ -56,8 +56,8 @@ comments: true
观察发现,归并排序的递归顺序就是二叉树的「后序遍历」。
- **后序遍历** 先递归左子树、再递归右子树、最后处理根结点。
- **归并排序** 先递归左子树、再递归右子树、最后处理合并。
- **后序遍历**先递归左子树、再递归右子树、最后处理根结点。
- **归并排序**先递归左子树、再递归右子树、最后处理合并。
=== "Java"
@ -406,11 +406,11 @@ comments: true
## 算法特性
- **时间复杂度 $O(n \log n)$ ** 划分形成高度为 $\log n$ 的递归树,每层合并的总操作数量为 $n$ ,总体使用 $O(n \log n)$ 时间。
- **空间复杂度 $O(n)$ ** 需借助辅助数组实现合并,使用 $O(n)$ 大小的额外空间;递归深度为 $\log n$ ,使用 $O(\log n)$ 大小的栈帧空间。
- **非原地排序** 辅助数组需要使用 $O(n)$ 额外空间。
- **稳定排序** 在合并时可保证相等元素的相对位置不变。
- **非自适应排序** 对于任意输入数据,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皆相同。
- **时间复杂度 $O(n \log n)$** 划分形成高度为 $\log n$ 的递归树,每层合并的总操作数量为 $n$ ,总体使用 $O(n \log n)$ 时间。
- **空间复杂度 $O(n)$** 需借助辅助数组实现合并,使用 $O(n)$ 大小的额外空间;递归深度为 $\log n$ ,使用 $O(\log n)$ 大小的栈帧空间。
- **非原地排序**辅助数组需要使用 $O(n)$ 额外空间。
- **稳定排序**在合并时可保证相等元素的相对位置不变。
- **非自适应排序**对于任意输入数据,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皆相同。
## 链表排序 *

@ -6,13 +6,13 @@ comments: true
「快速排序 Quick Sort」是一种基于“分治思想”的排序算法速度很快、应用很广。
快速排序的核心操作为「哨兵划分」,其目标为:选取数组某个元素为 **基准数** ,将所有小于基准数的元素移动至其左边,大于基准数的元素移动至其右边。「哨兵划分」的实现流程为:
快速排序的核心操作为「哨兵划分」,其目标为:选取数组某个元素为 **基准数**,将所有小于基准数的元素移动至其左边,大于基准数的元素移动至其右边。「哨兵划分」的实现流程为:
1. 以数组最左端元素作为基准数,初始化两个指针 `i` , `j` 指向数组两端;
2. 设置一个循环,每轮中使用 `i` / `j` 分别寻找首个比基准数大 / 小的元素,并交换此两元素;
3. 不断循环步骤 `2.` ,直至 `i` , `j` 相遇时跳出,最终把基准数交换至两个子数组的分界线;
「哨兵划分」执行完毕后,原数组被划分成两个部分,即 **左子数组** 和 **右子数组** ,且满足 **左子数组任意元素 < 基准数 < 右子数组任意元素**。因此,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排序两个子数组即可。
「哨兵划分」执行完毕后,原数组被划分成两个部分,即 **左子数组** 和 **右子数组**,且满足 **左子数组任意元素 < 基准数 < 右子数组任意元素**。因此,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排序两个子数组即可。
=== "Step 1"
![pivot_division_step1](quick_sort.assets/pivot_division_step1.png)
@ -235,9 +235,9 @@ comments: true
## 算法流程
1. 首先,对数组执行一次「哨兵划分」,得到待排序的 **左子数组** 和 **右子数组**
1. 首先,对数组执行一次「哨兵划分」,得到待排序的 **左子数组** 和 **右子数组**
2. 接下来,对 **左子数组** 和 **右子数组** 分别 **递归执行**「哨兵划分」……
3. 直至子数组长度为 1 时 **终止递归** ,即可完成对整个数组的排序。
3. 直至子数组长度为 1 时 **终止递归**,即可完成对整个数组的排序;
观察发现,快速排序和「二分查找」的原理类似,都是以对数阶的时间复杂度来缩小处理区间。
@ -373,31 +373,31 @@ comments: true
## 算法特性
**平均时间复杂度 $O(n \log n)$ ** 平均情况下,哨兵划分的递归层数为 $\log n$ ,每层中的总循环数为 $n$ ,总体使用 $O(n \log n)$ 时间。
**平均时间复杂度 $O(n \log n)$** 平均情况下,哨兵划分的递归层数为 $\log n$ ,每层中的总循环数为 $n$ ,总体使用 $O(n \log n)$ 时间。
**最差时间复杂度 $O(n^2)$ ** 最差情况下,哨兵划分操作将长度为 $n$ 的数组划分为长度为 $0$ 和 $n - 1$ 的两个子数组,此时递归层数达到 $n$ 层,每层中的循环数为 $n$ ,总体使用 $O(n^2)$ 时间。
**最差时间复杂度 $O(n^2)$** 最差情况下,哨兵划分操作将长度为 $n$ 的数组划分为长度为 $0$ 和 $n - 1$ 的两个子数组,此时递归层数达到 $n$ 层,每层中的循环数为 $n$ ,总体使用 $O(n^2)$ 时间。
**空间复杂度 $O(n)$ ** 输入数组完全倒序下,达到最差递归深度 $n$ 。
**空间复杂度 $O(n)$** 输入数组完全倒序下,达到最差递归深度 $n$ 。
**原地排序** 只在递归中使用 $O(\log n)$ 大小的栈帧空间。
**原地排序**只在递归中使用 $O(\log n)$ 大小的栈帧空间。
**非稳定排序** 哨兵划分操作可能改变相等元素的相对位置。
**非稳定排序**哨兵划分操作可能改变相等元素的相对位置。
**自适应排序** 最差情况下,时间复杂度劣化至 $O(n^2)$ 。
**自适应排序**最差情况下,时间复杂度劣化至 $O(n^2)$ 。
## 快排为什么快?
从命名能够看出,快速排序在效率方面一定“有两把刷子”。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虽然与「归并排序」和「堆排序」一致,但实际 **效率更高** ,这是因为:
从命名能够看出,快速排序在效率方面一定“有两把刷子”。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虽然与「归并排序」和「堆排序」一致,但实际 **效率更高**,这是因为:
- **出现最差情况的概率很低** 虽然快速排序的最差时间复杂度为 $O(n^2)$ ,不如归并排序,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快速排序可以达到 $O(n \log n)$ 的复杂度。
- **缓存使用效率高** 哨兵划分操作时,将整个子数组加载入缓存中,访问元素效率很高。而诸如「堆排序」需要跳跃式访问元素,因此不具有此特性。
- **复杂度的常数系数低** 在提及的三种算法中,快速排序的 **比较**、**赋值**、**交换** 三种操作的总体数量最少(类似于「插入排序」快于「冒泡排序」的原因)。
- **出现最差情况的概率很低**虽然快速排序的最差时间复杂度为 $O(n^2)$ ,不如归并排序,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快速排序可以达到 $O(n \log n)$ 的复杂度。
- **缓存使用效率高**哨兵划分操作时,将整个子数组加载入缓存中,访问元素效率很高。而诸如「堆排序」需要跳跃式访问元素,因此不具有此特性。
- **复杂度的常数系数低**在提及的三种算法中,快速排序的 **比较**、**赋值**、**交换** 三种操作的总体数量最少(类似于「插入排序」快于「冒泡排序」的原因)。
## 基准数优化
**普通快速排序在某些输入下的时间效率变差**。举个极端例子,假设输入数组是完全倒序的,由于我们选取最左端元素为基准数,那么在哨兵划分完成后,基准数被交换至数组最右端,从而 **左子数组长度为 $n - 1$ 、右子数组长度为 $0$** 。这样进一步递归下去,**每轮哨兵划分后的右子数组长度都为 $0$** ,分治策略失效,快速排序退化为「冒泡排序」了。
**普通快速排序在某些输入下的时间效率变差**。举个极端例子,假设输入数组是完全倒序的,由于我们选取最左端元素为基准数,那么在哨兵划分完成后,基准数被交换至数组最右端,从而 **左子数组长度为 $n - 1$、右子数组长度为 $0$** 。这样进一步递归下去,**每轮哨兵划分后的右子数组长度都为 $0$** ,分治策略失效,快速排序退化为「冒泡排序」了。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可以优化一下基准数的选取策略。首先,在哨兵划分中,我们可以 **随机选取一个元素作为基准数** 。但如果运气很差,每次都选择到比较差的基准数,那么效率依然不好。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可以优化一下基准数的选取策略。首先,在哨兵划分中,我们可以 **随机选取一个元素作为基准数**。但如果运气很差,每次都选择到比较差的基准数,那么效率依然不好。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在数组中选取 3 个候选元素(一般为数组的首、尾、中点元素),**并将三个候选元素的中位数作为基准数**,这样基准数“既不大也不小”的概率就大大提升了。当然,如果数组很长的话,我们也可以选取更多候选元素,来进一步提升算法的稳健性。采取该方法后,时间复杂度劣化至 $O(n^2)$ 的概率极低。

@ -906,5 +906,5 @@ comments: true
## 栈典型应用
- **浏览器中的后退与前进、软件中的撤销与反撤销**。每当我们打开新的网页,浏览器就上一个网页执行入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后退」操作来回到上一页面,后退操作实际上是在执行出栈。如果要同时支持后退和前进,那么则需要两个栈来配合实现。
- **浏览器中的后退与前进、软件中的撤销与反撤销**。每当我们打开新的网页,浏览器就上一个网页执行入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后退」操作来回到上一页面,后退操作实际上是在执行出栈。如果要同时支持后退和前进,那么则需要两个栈来配合实现。
- **程序内存管理**。每当调用函数时,系统就会在栈顶添加一个栈帧,用来记录函数的上下文信息。在递归函数中,向下递推会不断执行入栈,向上回溯阶段时出栈。

@ -106,7 +106,7 @@ G. M. Adelson-Velsky 和 E. M. Landis 在其 1962 年发表的论文 "An algorit
```
「结点高度」是最远叶结点到该结点的距离,即走过的「边」的数量。需要特别注意,**叶结点的高度为 0 ,空结点的高度为 -1** 。我们封装两个工具函数,分别用于获取与更新结点的高度。
「结点高度」是最远叶结点到该结点的距离,即走过的「边」的数量。需要特别注意,**叶结点的高度为 0 ,空结点的高度为 -1**。我们封装两个工具函数,分别用于获取与更新结点的高度。
=== "Java"
@ -310,7 +310,7 @@ AVL 树的独特之处在于「旋转 Rotation」的操作其可 **在不影
### Case 1 - 右旋
如下图所示(结点下方为「平衡因子」),从底至顶看,二叉树中首个失衡结点是 **结点 3** 。我们聚焦在以该失衡结点为根结点的子树上,将该结点记为 `node` ,将其左子节点记为 `child` ,执行「右旋」操作。完成右旋后,该子树已经恢复平衡,并且仍然为二叉搜索树。
如下图所示(结点下方为「平衡因子」),从底至顶看,二叉树中首个失衡结点是 **结点 3**。我们聚焦在以该失衡结点为根结点的子树上,将该结点记为 `node` ,将其左子节点记为 `child` ,执行「右旋」操作。完成右旋后,该子树已经恢复平衡,并且仍然为二叉搜索树。
=== "Step 1"
![right_rotate_step1](avl_tree.assets/right_rotate_step1.png)

@ -202,8 +202,8 @@ comments: true
给定一个待插入元素 `num` ,为了保持二叉搜索树“左子树 < 根结点 < 右子树”的性质,插入操作分为两步:
1. **查找插入位置** 与查找操作类似,我们从根结点出发,根据当前结点值和 `num` 的大小关系循环向下搜索,直到越过叶结点(遍历到 $\text{null}$ )时跳出循环;
2. **在该位置插入结点** 初始化结点 `num` ,将该结点放到 $\text{null}$ 的位置
1. **查找插入位置**与查找操作类似,我们从根结点出发,根据当前结点值和 `num` 的大小关系循环向下搜索,直到越过叶结点(遍历到 $\text{null}$ )时跳出循环;
2. **在该位置插入结点**初始化结点 `num` ,将该结点放到 $\text{null}$ 的位置
二叉搜索树不允许存在重复结点,否则将会违背其定义。因此若待插入结点在树中已经存在,则不执行插入,直接返回即可。
@ -442,15 +442,15 @@ comments: true
与插入结点一样,我们需要在删除操作后维持二叉搜索树的“左子树 < 根结点 < 右子树”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在二叉树中执行查找操作,获取待删除结点。接下来,根据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删除操作需要分为三种情况: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0$ **表明待删除结点是叶结点,直接删除即可。
**当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0$ 时**表明待删除结点是叶结点,直接删除即可。
![bst_remove_case1](binary_search_tree.assets/bst_remove_case1.png)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1$ **。将待删除结点替换为其子结点
**当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1$ 时**,将待删除结点替换为其子结点即可
![bst_remove_case2](binary_search_tree.assets/bst_remove_case2.png)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2$ **删除操作分为三步:
**当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2$ 时**删除操作分为三步:
1. 找到待删除结点在 **中序遍历序列** 中的下一个结点,记为 `nex`
2. 在树中递归删除结点 `nex`
@ -830,17 +830,17 @@ comments: true
假设给定 $n$ 个数字,最常用的存储方式是「数组」,那么对于这串乱序的数字,常见操作的效率为:
- **查找元素** 由于数组是无序的,因此需要遍历数组来确定,使用 $O(n)$ 时间;
- **插入元素** 只需将元素添加至数组尾部即可,使用 $O(1)$ 时间;
- **删除元素** 先查找元素,使用 $O(n)$ 时间,再在数组中删除该元素,使用 $O(n)$ 时间;
- **获取最小 / 最大元素** 需要遍历数组来确定,使用 $O(n)$ 时间;
- **查找元素**由于数组是无序的,因此需要遍历数组来确定,使用 $O(n)$ 时间;
- **插入元素**只需将元素添加至数组尾部即可,使用 $O(1)$ 时间;
- **删除元素**先查找元素,使用 $O(n)$ 时间,再在数组中删除该元素,使用 $O(n)$ 时间;
- **获取最小 / 最大元素**需要遍历数组来确定,使用 $O(n)$ 时间;
为了得到先验信息,我们也可以预先将数组元素进行排序,得到一个「排序数组」,此时操作效率为:
- **查找元素** 由于数组已排序,可以使用二分查找,平均使用 $O(\log n)$ 时间;
- **插入元素** 先查找插入位置,使用 $O(\log n)$ 时间,再插入到指定位置,使用 $O(n)$ 时间;
- **删除元素** 先查找元素,使用 $O(\log n)$ 时间,再在数组中删除该元素,使用 $O(n)$ 时间;
- **获取最小 / 最大元素** 数组头部和尾部元素即是最小和最大元素,使用 $O(1)$ 时间;
- **查找元素**由于数组已排序,可以使用二分查找,平均使用 $O(\log n)$ 时间;
- **插入元素**先查找插入位置,使用 $O(\log n)$ 时间,再插入到指定位置,使用 $O(n)$ 时间;
- **删除元素**先查找元素,使用 $O(\log n)$ 时间,再在数组中删除该元素,使用 $O(n)$ 时间;
- **获取最小 / 最大元素**数组头部和尾部元素即是最小和最大元素,使用 $O(1)$ 时间;
观察发现,无序数组和有序数组中的各项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偏科”的,即有的快有的慢;**而二叉搜索树的各项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对数阶,在数据量 $n$ 很大时有巨大优势**。

Loading…
Cancel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