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ify `。** ` to `**。` for better visualization.

pull/217/head
Yudong Jin 2 years ago
parent fc4d7e5e3b
commit 694ea4f665

@ -14,7 +14,7 @@ comments: true
观察上图,我们发现 **数组首元素的索引为 $0$** 。你可能会想,这并不符合日常习惯,首个元素的索引为什么不是 $1$ 呢,这不是更加自然吗?我认同你的想法,但请先记住这个设定,后面讲内存地址计算时,我会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数组有多种初始化写法。** 根据实际需要,选代码最短的那一种就好。
**数组有多种初始化写法**。根据实际需要,选代码最短的那一种就好。
=== "Java"
@ -83,7 +83,7 @@ comments: true
## 数组优点
**在数组中访问元素非常高效。** 这是因为在数组中,计算元素的内存地址非常容易。给定数组首个元素的地址、和一个元素的索引,利用以下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得到该元素的内存地址,从而直接访问此元素。
**在数组中访问元素非常高效**。这是因为在数组中,计算元素的内存地址非常容易。给定数组首个元素的地址、和一个元素的索引,利用以下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得到该元素的内存地址,从而直接访问此元素。
![array_memory_location_calculation](array.assets/array_memory_location_calculation.png)
@ -195,7 +195,7 @@ elementAddr = firtstElementAddr + elementLength * elementIndex
## 数组缺点
**数组在初始化后长度不可变。** 由于系统无法保证数组之后的内存空间是可用的,因此数组长度无法扩展。而若希望扩容数组,则需新建一个数组,然后把原数组元素依次拷贝到新数组,在数组很大的情况下,这是非常耗时的。
**数组在初始化后长度不可变**。由于系统无法保证数组之后的内存空间是可用的,因此数组长度无法扩展。而若希望扩容数组,则需新建一个数组,然后把原数组元素依次拷贝到新数组,在数组很大的情况下,这是非常耗时的。
=== "Java"
@ -317,7 +317,7 @@ elementAddr = firtstElementAddr + elementLength * elementIndex
}
```
**数组中插入或删除元素效率低下。** 假设我们想要在数组中间某位置插入一个元素,由于数组元素在内存中是“紧挨着的”,它们之间没有空间再放任何数据。因此,我们不得不将此索引之后的所有元素都向后移动一位,然后再把元素赋值给该索引。删除元素也是类似,需要把此索引之后的元素都向前移动一位。总体看有以下缺点:
**数组中插入或删除元素效率低下**。假设我们想要在数组中间某位置插入一个元素,由于数组元素在内存中是“紧挨着的”,它们之间没有空间再放任何数据。因此,我们不得不将此索引之后的所有元素都向后移动一位,然后再把元素赋值给该索引。删除元素也是类似,需要把此索引之后的元素都向前移动一位。总体看有以下缺点:
- **时间复杂度高:** 数组的插入和删除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 $O(N)$ ,其中 $N$ 为数组长度。
- **丢失元素:** 由于数组的长度不可变,因此在插入元素后,超出数组长度范围的元素会被丢失。
@ -488,7 +488,7 @@ elementAddr = firtstElementAddr + elementLength * elementIndex
## 数组常用操作
**数组遍历。** 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遍历方法。
**数组遍历**。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遍历方法。
=== "Java"
@ -611,7 +611,7 @@ elementAddr = firtstElementAddr + elementLength * elementIndex
}
```
**数组查找。** 通过遍历数组,查找数组内的指定元素,并输出对应索引。
**数组查找**。通过遍历数组,查找数组内的指定元素,并输出对应索引。
=== "Java"
@ -715,8 +715,8 @@ elementAddr = firtstElementAddr + elementLength * elementIndex
## 数组典型应用
**随机访问。** 如果我们想要随机抽取一些样本,那么可以用数组存储,并生成一个随机序列,根据索引实现样本的随机抽取。
**随机访问**。如果我们想要随机抽取一些样本,那么可以用数组存储,并生成一个随机序列,根据索引实现样本的随机抽取。
**二分查找。** 例如前文查字典的例子,我们可以将字典中的所有字按照拼音顺序存储在数组中,然后使用与日常查纸质字典相同的“翻开中间,排除一半”的方式,来实现一个查电子字典的算法。
**二分查找**。例如前文查字典的例子,我们可以将字典中的所有字按照拼音顺序存储在数组中,然后使用与日常查纸质字典相同的“翻开中间,排除一半”的方式,来实现一个查电子字典的算法。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中大量使用了向量、矩阵、张量之间的线性代数运算,这些数据都是以数组的形式构建的。数组是神经网络编程中最常使用的数据结构。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大量使用了向量、矩阵、张量之间的线性代数运算,这些数据都是以数组的形式构建的。数组是神经网络编程中最常使用的数据结构。

@ -114,7 +114,7 @@ comments: true
**尾结点指向什么?** 我们一般将链表的最后一个结点称为「尾结点」,其指向的是「空」,在 Java / C++ / Python 中分别记为 `null` / `nullptr` / `None` 。在不引起歧义下,本书都使用 `null` 来表示空。
**链表初始化方法。** 建立链表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初始化各个结点对象,第二步是构建引用指向关系。完成后,即可以从链表的首个结点(即头结点)出发,访问其余所有的结点。
**链表初始化方法**。建立链表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初始化各个结点对象,第二步是构建引用指向关系。完成后,即可以从链表的首个结点(即头结点)出发,访问其余所有的结点。
!!! tip
@ -248,7 +248,7 @@ comments: true
## 链表优点
**在链表中,插入与删除结点的操作效率高。** 例如,如果想在链表中间的两个结点 `A` , `B` 之间插入一个新结点 `P` ,我们只需要改变两个结点指针即可,时间复杂度为 $O(1)$ ,相比数组的插入操作高效很多。在链表中删除某个结点也很方便,只需要改变一个结点指针即可。
**在链表中,插入与删除结点的操作效率高**。例如,如果想在链表中间的两个结点 `A` , `B` 之间插入一个新结点 `P` ,我们只需要改变两个结点指针即可,时间复杂度为 $O(1)$ ,相比数组的插入操作高效很多。在链表中删除某个结点也很方便,只需要改变一个结点指针即可。
![linkedlist_insert_remove_node](linked_list.assets/linkedlist_insert_remove_node.png)
@ -412,7 +412,7 @@ comments: true
## 链表缺点
**链表访问结点效率低。** 上节提到,数组可以在 $O(1)$ 时间下访问任意元素,但链表无法直接访问任意结点。这是因为计算机需要从头结点出发,一个一个地向后遍历到目标结点。例如,倘若想要访问链表索引为 `index` (即第 `index + 1` 个)的结点,那么需要 `index` 次访问操作。
**链表访问结点效率低**。上节提到,数组可以在 $O(1)$ 时间下访问任意元素,但链表无法直接访问任意结点。这是因为计算机需要从头结点出发,一个一个地向后遍历到目标结点。例如,倘若想要访问链表索引为 `index` (即第 `index + 1` 个)的结点,那么需要 `index` 次访问操作。
=== "Java"
@ -520,11 +520,11 @@ comments: true
}
```
**链表的内存占用多。** 链表以结点为单位,每个结点除了保存值外,还需额外保存指针(引用)。这意味着同样数据量下,链表比数组需要占用更多内存空间。
**链表的内存占用多**。链表以结点为单位,每个结点除了保存值外,还需额外保存指针(引用)。这意味着同样数据量下,链表比数组需要占用更多内存空间。
## 链表常用操作
**遍历链表查找。** 遍历链表,查找链表内值为 `target` 的结点,输出结点在链表中的索引。
**遍历链表查找**。遍历链表,查找链表内值为 `target` 的结点,输出结点在链表中的索引。
=== "Java"
@ -649,11 +649,11 @@ comments: true
## 常见链表类型
**单向链表。** 即上述介绍的普通链表。单向链表的结点有「值」和指向下一结点的「指针(引用)」两项数据。我们将首个结点称为头结点,尾结点指向 `null`
**单向链表**。即上述介绍的普通链表。单向链表的结点有「值」和指向下一结点的「指针(引用)」两项数据。我们将首个结点称为头结点,尾结点指向 `null`
**环形链表。** 如果我们令单向链表的尾结点指向头结点(即首尾相接),则得到一个环形链表。在环形链表中,我们可以将任意结点看作是头结点。
**环形链表**。如果我们令单向链表的尾结点指向头结点(即首尾相接),则得到一个环形链表。在环形链表中,我们可以将任意结点看作是头结点。
**双向链表。** 单向链表仅记录了一个方向的指针(引用),在双向链表的结点定义中,同时有指向下一结点(后继结点)和上一结点(前驱结点)的「指针(引用)」。双向链表相对于单向链表更加灵活,即可以朝两个方向遍历链表,但也需要占用更多的内存空间。
**双向链表**。单向链表仅记录了一个方向的指针(引用),在双向链表的结点定义中,同时有指向下一结点(后继结点)和上一结点(前驱结点)的「指针(引用)」。双向链表相对于单向链表更加灵活,即可以朝两个方向遍历链表,但也需要占用更多的内存空间。
=== "Java"

@ -4,13 +4,13 @@ comments: true
# 列表
**由于长度不可变,数组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事先并不知道会输入多少数据,这就为数组长度的选择带来了很大困难。长度选小了,需要在添加数据中频繁地扩容数组;长度选大了,又造成内存空间的浪费。
**由于长度不可变,数组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事先并不知道会输入多少数据,这就为数组长度的选择带来了很大困难。长度选小了,需要在添加数据中频繁地扩容数组;长度选大了,又造成内存空间的浪费。
为了解决此问题,诞生了一种被称为「列表 List」的数据结构。列表可以被理解为长度可变的数组因此也常被称为「动态数组 Dynamic Array」。列表基于数组实现继承了数组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在程序运行中实时扩容。在列表中我们可以自由地添加元素而不用担心超过容量限制。
## 列表常用操作
**初始化列表。** 我们通常会使用到“无初始值”和“有初始值”的两种初始化方法。
**初始化列表**。我们通常会使用到“无初始值”和“有初始值”的两种初始化方法。
=== "Java"
@ -91,7 +91,7 @@ comments: true
List<int> list = numbers.ToList();
```
**访问与更新元素。** 列表的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因此可以在 $O(1)$ 时间内访问与更新元素,效率很高。
**访问与更新元素**。列表的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因此可以在 $O(1)$ 时间内访问与更新元素,效率很高。
=== "Java"
@ -169,7 +169,7 @@ comments: true
list[1] = 0; // 将索引 1 处的元素更新为 0
```
**在列表中添加、插入、删除元素。** 相对于数组,列表可以自由地添加与删除元素。在列表尾部添加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但是插入与删除元素的效率仍与数组一样低,时间复杂度为 $O(N)$ 。
**在列表中添加、插入、删除元素**。相对于数组,列表可以自由地添加与删除元素。在列表尾部添加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但是插入与删除元素的效率仍与数组一样低,时间复杂度为 $O(N)$ 。
=== "Java"
@ -317,7 +317,7 @@ comments: true
list.RemoveAt(3);
```
**遍历列表。** 与数组一样,列表可以使用索引遍历,也可以使用 `for-each` 直接遍历。
**遍历列表**。与数组一样,列表可以使用索引遍历,也可以使用 `for-each` 直接遍历。
=== "Java"
@ -437,7 +437,7 @@ comments: true
}
```
**拼接两个列表。** 再创建一个新列表 `list1` ,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列表拼接到另一个的尾部。
**拼接两个列表**。再创建一个新列表 `list1` ,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列表拼接到另一个的尾部。
=== "Java"
@ -502,7 +502,7 @@ comments: true
list.AddRange(list1); // 将列表 list1 拼接到 list 之后
```
**排序列表。** 排序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完成列表排序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在数组类算法题中经常考察的「二分查找」和「双指针」算法了。
**排序列表**。排序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完成列表排序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在数组类算法题中经常考察的「二分查找」和「双指针」算法了。
=== "Java"

@ -8,8 +8,8 @@ comments: true
在开始学习算法之前,我们首先要想清楚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什么,或者说,如何来评判算法的好与坏。整体上看,我们设计算法时追求两个层面的目标。
1. **找到问题解法。** 算法需要能够在规定的输入范围下,可靠地求得问题的正确解。
2. **寻求最优解法。** 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法,而我们希望算法效率尽可能的高。
1. **找到问题解法**。算法需要能够在规定的输入范围下,可靠地求得问题的正确解。
2. **寻求最优解法**。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法,而我们希望算法效率尽可能的高。
换言之,在可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算法效率则是主要评价维度,包括:
@ -24,9 +24,9 @@ comments: true
假设我们现在有算法 A 和 算法 B ,都能够解决同一问题,现在需要对比两个算法之间的效率。我们能够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一台计算机,把两个算法都完整跑一遍,并监控记录运行时间和内存占用情况。这种评估方式能够反映真实情况,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硬伤。
**难以排除测试环境的干扰因素。** 硬件配置会影响到算法的性能表现。例如,在某台计算机中,算法 A 比算法 B 运行时间更短;但换到另一台配置不同的计算机中,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测试结果。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各种机器上展开测试,而这是不现实的。
**难以排除测试环境的干扰因素**。硬件配置会影响到算法的性能表现。例如,在某台计算机中,算法 A 比算法 B 运行时间更短;但换到另一台配置不同的计算机中,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测试结果。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各种机器上展开测试,而这是不现实的。
**展开完整测试非常耗费资源。** 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大小变化,算法会呈现出不同的效率表现。比如,有可能输入数据量较小时,算法 A 运行时间短于算法 B ,而在输入数据量较大时,测试结果截然相反。因此,若想要达到具有说服力的对比结果,那么需要输入各种体量数据,这样的测试需要占用大量计算资源。
**展开完整测试非常耗费资源**。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大小变化,算法会呈现出不同的效率表现。比如,有可能输入数据量较小时,算法 A 运行时间短于算法 B ,而在输入数据量较大时,测试结果截然相反。因此,若想要达到具有说服力的对比结果,那么需要输入各种体量数据,这样的测试需要占用大量计算资源。
### 理论估算
@ -34,7 +34,7 @@ comments: true
**复杂度分析评估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增长,算法的运行时间和占用空间的增长趋势** 。根据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复杂度可分为「时间复杂度 Time Complexity」和「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
**复杂度分析克服了实际测试方法的弊端。** 一是独立于测试环境,分析结果适用于所有运行平台。二是可以体现不同数据量下的算法效率,尤其是可以反映大数据量下的算法性能。
**复杂度分析克服了实际测试方法的弊端**。一是独立于测试环境,分析结果适用于所有运行平台。二是可以体现不同数据量下的算法效率,尤其是可以反映大数据量下的算法性能。
## 复杂度分析的重要性

@ -208,8 +208,8 @@ comments: true
**最差空间复杂度中的“最差”有两层含义**,分别为输入数据的最差分布、算法运行中的最差时间点。
- **以最差输入数据为准。** 当 $n < 10$ 时,空间复杂度为 $O(1)$ ;但是当 $n > 10$ 时,初始化的数组 `nums` 使用 $O(n)$ 空间;因此最差空间复杂度为 $O(n)$
- **以算法运行过程中的峰值内存为准。** 程序在执行最后一行之前,使用 $O(1)$ 空间;当初始化数组 `nums` 时,程序使用 $O(n)$ 空间;因此最差空间复杂度为 $O(n)$
- **以最差输入数据为准**。当 $n < 10$ 时,空间复杂度为 $O(1)$ ;但是当 $n > 10$ 时,初始化的数组 `nums` 使用 $O(n)$ 空间;因此最差空间复杂度为 $O(n)$
- **以算法运行过程中的峰值内存为准**。程序在执行最后一行之前,使用 $O(1)$ 空间;当初始化数组 `nums` 时,程序使用 $O(n)$ 空间;因此最差空间复杂度为 $O(n)$
=== "Java"
@ -301,7 +301,7 @@ comments: true
}
```
**在递归函数中,需要注意统计栈帧空间。** 例如函数 `loop()`,在循环中调用了 $n$ 次 `function()` ,每轮中的 `function()` 都返回并释放了栈帧空间,因此空间复杂度仍为 $O(1)$ 。而递归函数 `recur()` 在运行中会同时存在 $n$ 个未返回的 `recur()` ,从而使用 $O(n)$ 的栈帧空间。
**在递归函数中,需要注意统计栈帧空间**。例如函数 `loop()`,在循环中调用了 $n$ 次 `function()` ,每轮中的 `function()` 都返回并释放了栈帧空间,因此空间复杂度仍为 $O(1)$ 。而递归函数 `recur()` 在运行中会同时存在 $n$ 个未返回的 `recur()` ,从而使用 $O(n)$ 的栈帧空间。
=== "Java"

@ -6,7 +6,7 @@ comments: true
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都能够达到最优,而实际上,同时优化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是非常困难的。
**降低时间复杂度,往往是以提升空间复杂度为代价的,反之亦然。** 我们把牺牲内存空间来提升算法运行速度的思路称为「以空间换时间」;反之,称之为「以时间换空间」。选择哪种思路取决于我们更看重哪个方面。
**降低时间复杂度,往往是以提升空间复杂度为代价的,反之亦然**。我们把牺牲内存空间来提升算法运行速度的思路称为「以空间换时间」;反之,称之为「以时间换空间」。选择哪种思路取决于我们更看重哪个方面。
大多数情况下,时间都是比空间更宝贵的,只要空间复杂度不要太离谱、能接受就行,**因此以空间换时间最为常用**。

@ -153,7 +153,7 @@ $$
}
```
但实际上, **统计算法的运行时间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首先,我们不希望预估时间和运行平台绑定,毕竟算法需要跑在各式各样的平台之上。其次,我们很难获知每一种操作的运行时间,这为预估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但实际上, **统计算法的运行时间既不合理也不现实**。首先,我们不希望预估时间和运行平台绑定,毕竟算法需要跑在各式各样的平台之上。其次,我们很难获知每一种操作的运行时间,这为预估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 统计时间增长趋势
@ -363,11 +363,11 @@ $$
相比直接统计算法运行时间,时间复杂度分析的做法有什么好处呢?以及有什么不足?
**时间复杂度可以有效评估算法效率。** 算法 `B` 运行时间的增长是线性的,在 $n > 1$ 时慢于算法 `A` ,在 $n > 1000000$ 时慢于算法 `C` 。实质上,只要输入数据大小 $n$ 足够大,复杂度为「常数阶」的算法一定优于「线性阶」的算法,这也正是时间增长趋势的含义。
**时间复杂度可以有效评估算法效率**。算法 `B` 运行时间的增长是线性的,在 $n > 1$ 时慢于算法 `A` ,在 $n > 1000000$ 时慢于算法 `C` 。实质上,只要输入数据大小 $n$ 足够大,复杂度为「常数阶」的算法一定优于「线性阶」的算法,这也正是时间增长趋势的含义。
**时间复杂度的推算方法更加简便。** 在时间复杂度分析中,我们可以将统计「计算操作的运行时间」简化为统计「计算操作的数量」,这是因为,无论是运行平台还是计算操作类型,都与算法运行时间的增长趋势无关。因而,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所有计算操作的执行时间统一看作是相同的“单位时间”,这样的简化做法大大降低了估算难度。
**时间复杂度的推算方法更加简便**。在时间复杂度分析中,我们可以将统计「计算操作的运行时间」简化为统计「计算操作的数量」,这是因为,无论是运行平台还是计算操作类型,都与算法运行时间的增长趋势无关。因而,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所有计算操作的执行时间统一看作是相同的“单位时间”,这样的简化做法大大降低了估算难度。
**时间复杂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虽然算法 `A``C` 的时间复杂度相同,但是实际的运行时间有非常大的差别。再比如,虽然算法 `B``C` 的时间复杂度要更高,但在输入数据大小 $n$ 比较小时,算法 `B` 是要明显优于算法 `C` 的。对于以上情况,我们很难仅凭时间复杂度来判定算法效率高低。然而,即使存在这些问题,计算复杂度仍然是评判算法效率的最有效且常用的方法。
**时间复杂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虽然算法 `A``C` 的时间复杂度相同,但是实际的运行时间有非常大的差别。再比如,虽然算法 `B``C` 的时间复杂度要更高,但在输入数据大小 $n$ 比较小时,算法 `B` 是要明显优于算法 `C` 的。对于以上情况,我们很难仅凭时间复杂度来判定算法效率高低。然而,即使存在这些问题,计算复杂度仍然是评判算法效率的最有效且常用的方法。
## 函数渐近上界
@ -538,9 +538,9 @@ $T(n)$ 是个一次函数,说明时间增长趋势是线性的,因此易得
对着代码,从上到下一行一行地计数即可。然而,**由于上述 $c \cdot f(n)$ 中的常数项 $c$ 可以取任意大小,因此操作数量 $T(n)$ 中的各种系数、常数项都可以被忽略**。根据此原则,可以总结出以下计数偷懒技巧:
1. **跳过数量与 $n$ 无关的操作。** 因为他们都是 $T(n)$ 中的常数项,对时间复杂度不产生影响。
2. **省略所有系数。** 例如,循环 $2n$ 次、$5n + 1$ 次、……,都可以化简记为 $n$ 次,因为 $n$ 前面的系数对时间复杂度也不产生影响。
3. **循环嵌套时使用乘法。** 总操作数量等于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操作数量之积,每一层循环依然可以分别套用上述 `1.``2.` 技巧。
1. **跳过数量与 $n$ 无关的操作**。因为他们都是 $T(n)$ 中的常数项,对时间复杂度不产生影响。
2. **省略所有系数**。例如,循环 $2n$ 次、$5n + 1$ 次、……,都可以化简记为 $n$ 次,因为 $n$ 前面的系数对时间复杂度也不产生影响。
3. **循环嵌套时使用乘法**。总操作数量等于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操作数量之积,每一层循环依然可以分别套用上述 `1.``2.` 技巧。
根据以下示例,使用上述技巧前、后的统计结果分别为
@ -1004,7 +1004,7 @@ $$
!!! tip
**数据大小 $n$ 是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来确定的。** 比如,在上述示例中,我们直接将 $n$ 看作输入数据大小;以下遍历数组示例中,数据大小 $n$ 为数组的长度。
**数据大小 $n$ 是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来确定的**。比如,在上述示例中,我们直接将 $n$ 看作输入数据大小;以下遍历数组示例中,数据大小 $n$ 为数组的长度。
=== "Java"
@ -2308,7 +2308,7 @@ $$
## 最差、最佳、平均时间复杂度
**某些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不是恒定的,而是与输入数据的分布有关。** 举一个例子,输入一个长度为 $n$ 数组 `nums` ,其中 `nums` 由从 $1$ 至 $n$ 的数字组成,但元素顺序是随机打乱的;算法的任务是返回元素 $1$ 的索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某些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不是恒定的,而是与输入数据的分布有关**。举一个例子,输入一个长度为 $n$ 数组 `nums` ,其中 `nums` 由从 $1$ 至 $n$ 的数字组成,但元素顺序是随机打乱的;算法的任务是返回元素 $1$ 的索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当 `nums = [?, ?, ..., 1]`,即当末尾元素是 $1$ 时,则需完整遍历数组,此时达到 **最差时间复杂度 $O(n)$**
- 当 `nums = [1, ?, ?, ...]` ,即当首个数字为 $1$ 时,无论数组多长都不需要继续遍历,此时达到 **最佳时间复杂度 $\Omega(1)$**

@ -8,7 +8,7 @@ comments: true
## 逻辑结构:线性与非线性
**「逻辑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组和链表的数据按照顺序依次排列,反映了数据间的线性关系;树从顶至底按层级排列,反映了祖先与后代之间的派生关系;图由结点和边组成,反映了复杂网络关系。
**「逻辑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数组和链表的数据按照顺序依次排列,反映了数据间的线性关系;树从顶至底按层级排列,反映了祖先与后代之间的派生关系;图由结点和边组成,反映了复杂网络关系。
我们一般将逻辑结构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线性”这个概念很直观,即表明数据在逻辑关系上是排成一条线的;而如果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非线形的(例如是网状或树状的),那么就是非线性数据结构。
@ -25,13 +25,13 @@ comments: true
若感到阅读困难,建议先看完下个章节「数组与链表」,再回过头来理解物理结构的含义。
**「物理结构」反映了数据在计算机内存中的存储方式。** 从本质上看,分别是 **数组的连续空间存储** 和 **链表的离散空间存储** 。物理结构从底层上决定了数据的访问、更新、增删等操作方法,在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方面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性。
**「物理结构」反映了数据在计算机内存中的存储方式**。从本质上看,分别是 **数组的连续空间存储** 和 **链表的离散空间存储** 。物理结构从底层上决定了数据的访问、更新、增删等操作方法,在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方面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性。
![classification_phisical_structure](classification_of_data_structure.assets/classification_phisical_structure.png)
<p align="center"> Fig. 连续空间存储与离散空间存储 </p>
**所有数据结构都是基于数组、或链表、或两者组合实现的。** 例如栈和队列,既可以使用数组实现、也可以使用链表实现,而例如哈希表,其实现同时包含了数组和链表。
**所有数据结构都是基于数组、或链表、或两者组合实现的**。例如栈和队列,既可以使用数组实现、也可以使用链表实现,而例如哈希表,其实现同时包含了数组和链表。
- **基于数组可实现:** 栈、队列、堆、哈希表、矩阵、张量(维度 $\geq 3$ 的数组)等;
- **基于链表可实现:** 栈、队列、堆、哈希表、树、图等;

@ -128,12 +128,12 @@ comments: true
在计算机中,内存和硬盘是两种主要的存储硬件设备。「硬盘」主要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容量较大(通常可达到 TB 级别)、速度较慢。「内存」用于运行程序时暂存数据,速度更快,但容量较小(通常为 GB 级别)。
**算法运行中,相关数据都被存储在内存中。** 下图展示了一个计算机内存条,其中每个黑色方块都包含一块内存空间。我们可以将内存想象成一个巨大的 Excel 表格,其中每个单元格都可以存储 1 byte 的数据,在算法运行时,所有数据都被存储在这些单元格中。
**算法运行中,相关数据都被存储在内存中**。下图展示了一个计算机内存条,其中每个黑色方块都包含一块内存空间。我们可以将内存想象成一个巨大的 Excel 表格,其中每个单元格都可以存储 1 byte 的数据,在算法运行时,所有数据都被存储在这些单元格中。
**系统通过「内存地址 Memory Location」来访问目标内存位置的数据。** 计算机根据特定规则给表格中每个单元格编号,保证每块内存空间都有独立的内存地址。自此,程序便通过这些地址,访问内存中的数据。
**系统通过「内存地址 Memory Location」来访问目标内存位置的数据**。计算机根据特定规则给表格中每个单元格编号,保证每块内存空间都有独立的内存地址。自此,程序便通过这些地址,访问内存中的数据。
![computer_memory_location](data_and_memory.assets/computer_memory_location.png)
<p align="center"> Fig. 内存条、内存空间、内存地址 </p>
**内存资源是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重要考虑因素。** 内存是所有程序的公共资源,当内存被某程序占用时,不能被其它程序同时使用。我们需要根据剩余内存资源的情况来设计算法。例如,若剩余内存空间有限,则要求算法占用的峰值内存不能超过系统剩余内存;若运行的程序很多、缺少大块连续的内存空间,则要求选取的数据结构必须能够存储在离散的内存空间内。
**内存资源是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重要考虑因素**。内存是所有程序的公共资源,当内存被某程序占用时,不能被其它程序同时使用。我们需要根据剩余内存资源的情况来设计算法。例如,若剩余内存空间有限,则要求算法占用的峰值内存不能超过系统剩余内存;若运行的程序很多、缺少大块连续的内存空间,则要求选取的数据结构必须能够存储在离散的内存空间内。

@ -0,0 +1,32 @@
# 堆
「堆 Heap」是一种特殊的树状数据结构并且是一颗「完全二叉树」。堆主要分为两种
- 「大顶堆 Max Heap」任意父结点的值 > 其子结点的值,因此根结点的值最大;
- 「小顶堆 Min Heap」任意父结点的值 < 其子结点的值,因此根结点的值最小;
(图)
!!! tip ""
大顶堆和小顶堆的定义、性质、操作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大顶堆在求最大值,小顶堆在求最小值。在下文中,我们将统一用「大顶堆」来举例,「小顶堆」的用法与实现可以简单地将所有 $>$ ($<$) 替换为 $<$ ($>$) 即可。
## 堆常用操作
堆的初始化。
获取堆顶元素。
添加与删除元素。
## 堆的实现
在二叉树章节中,我们讲过二叉树的数组表示方法,并且提到完全二叉树非常适合用数组来表示,因此我们一般使用「数组」来存储「堆」。
## 堆常见应用
- 优先队列。
- 堆排序。
- 获取数据 Top K 大(小)元素。

@ -6,13 +6,13 @@ comments: true
听到“算法”这个词,我们一般会联想到数学。但实际上,大多数算法并不包含复杂的数学,而更像是在考察基本逻辑,而这些逻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在正式介绍算法之前,我想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其实,你在过去已经学会了很多算法,并且已经习惯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接下来,我将介绍两个具体例子来佐证。
在正式介绍算法之前,我想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其实,你在过去已经学会了很多算法,并且已经习惯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接下来,我将介绍两个具体例子来佐证。
**例一:拼积木。** 一套积木,除了有许多部件之外,还会附送详细的拼装说明书。我们按照说明书上一步步操作,即可拼出复杂的积木模型。
**例一:拼积木**。一套积木,除了有许多部件之外,还会附送详细的拼装说明书。我们按照说明书上一步步操作,即可拼出复杂的积木模型。
如果从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角度看,大大小小的「积木」就是数据结构,而「拼装说明书」上的一系列步骤就是算法。
**例二:查字典。** 在字典中,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对应的拼音,而字典是按照拼音的英文字母表顺序排列的。假设需要在字典中查询任意一个拼音首字母为 $r$ 的字,一般我们会这样做:
**例二:查字典**。在字典中,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对应的拼音,而字典是按照拼音的英文字母表顺序排列的。假设需要在字典中查询任意一个拼音首字母为 $r$ 的字,一般我们会这样做:
1. 打开字典大致一半页数的位置,查看此页的首字母是什么(假设为 $m$
2. 由于在英文字母表中 $r$ 在 $m$ 的后面,因此应排除字典前半部分,查找范围仅剩后半部分;

@ -199,19 +199,19 @@ comments: true
??? abstract "默认折叠,可以跳过"
**以实践为主。** 我们知道,学习英语期间光啃书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听、多说、多写,在实践中培养语感、积累经验。编程语言也是一门语言,因此学习方法也应是类似的,需要多看优秀代码、多敲键盘、多思考代码逻辑。
**以实践为主**。我们知道,学习英语期间光啃书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听、多说、多写,在实践中培养语感、积累经验。编程语言也是一门语言,因此学习方法也应是类似的,需要多看优秀代码、多敲键盘、多思考代码逻辑。
本书的理论部分占少量篇幅,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础且必要的概念知识,以培养读者对于算法的感性认识;二是重要的分类、对比或总结,这是为了帮助你站在更高视角俯瞰各个知识点,形成连点成面的效果。
实践部分主要由示例和代码组成。代码配有简要注释,复杂示例会尽可能地使用视觉化的形式呈现。我强烈建议读者对照着代码自己敲一遍,如果时间有限,也至少逐行读、复制并运行一遍,配合着讲解将代码吃透。
**视觉化学习。** 信息时代以来,视觉化的脚步从未停止。媒体形式经历了文字短信、图文 Email 、动图、短(长)视频、交互式 Web 、3D 游戏等演变过程信息的视觉化程度越来越高、愈加符合人类感官、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升。科技界也在向视觉化迈进iPhone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相对于传统手机是高度视觉化的,包含精心设计的字体、主题配色、交互动画等。
**视觉化学习**。信息时代以来,视觉化的脚步从未停止。媒体形式经历了文字短信、图文 Email 、动图、短(长)视频、交互式 Web 、3D 游戏等演变过程信息的视觉化程度越来越高、愈加符合人类感官、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升。科技界也在向视觉化迈进iPhone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相对于传统手机是高度视觉化的,包含精心设计的字体、主题配色、交互动画等。
近两年,短视频成为最受欢迎的信息媒介,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高密度的信息“灌”给我们,有着极其舒适的观看体验。阅读则不然,读者与书本之间天然存在一种“疏离感”,我们看书会累、会走神、会停下来想其他事、会划下喜欢的句子、会思考某一片段的含义,这种疏离感给了读者与书本之间对话的可能,拓宽了想象空间。
本书作为一本入门教材,希望可以保有书本的“慢节奏”,但也会避免与读者产生过多“疏离感”,而是努力将知识完整清晰地推送到你聪明的小脑袋瓜中。我将采用视觉化的方式(例如配图、动画),尽我可能清晰易懂地讲解复杂概念和抽象示例。
**内容精简化。** 大多数的经典教科书,会把每个主题都讲的很透彻。虽然透彻性正是其获得读者青睐的原因,但对于想要快速入门的初学者来说,这些教材的实用性不足。本书会避免引入非必要的概念、名词、定义等,也避免展开不必要的理论分析,毕竟这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材,主要任务是尽快地带领读者入门。
**内容精简化**。大多数的经典教科书,会把每个主题都讲的很透彻。虽然透彻性正是其获得读者青睐的原因,但对于想要快速入门的初学者来说,这些教材的实用性不足。本书会避免引入非必要的概念、名词、定义等,也避免展开不必要的理论分析,毕竟这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材,主要任务是尽快地带领读者入门。
引入一些生活案例或趣味内容,非常适合作为知识点的引子或者解释的补充,但当融入过多额外元素时,内容会稍显冗长,也许反而使读者容易迷失、抓不住重点,这也是本书需要避免的。

@ -54,10 +54,10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krahets/hello-algo.git
## 算法学习“三步走”
**第一阶段,算法入门,也正是本书的定位。** 熟悉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用法,学习各种算法的工作原理、用途、效率等。
**第一阶段,算法入门,也正是本书的定位**。熟悉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用法,学习各种算法的工作原理、用途、效率等。
**第二阶段,刷算法题。** 可以先从热门题单开刷,推荐 [剑指 Offer](https://leetcode.cn/problem-list/xb9nqhhg/)、[LeetCode 热题 HOT 100](https://leetcode.cn/problem-list/2cktkvj/) ,先积累至少 100 道题量,熟悉大多数的算法问题。刚开始刷题时,“遗忘”是最大的困扰点,但这是很正常的,请不要担心。学习中有一种概念叫“周期性回顾”,同一道题隔段时间做一次,当做了三遍以上,往往就能牢记于心了。
**第二阶段,刷算法题**。可以先从热门题单开刷,推荐 [剑指 Offer](https://leetcode.cn/problem-list/xb9nqhhg/)、[LeetCode 热题 HOT 100](https://leetcode.cn/problem-list/2cktkvj/) ,先积累至少 100 道题量,熟悉大多数的算法问题。刚开始刷题时,“遗忘”是最大的困扰点,但这是很正常的,请不要担心。学习中有一种概念叫“周期性回顾”,同一道题隔段时间做一次,当做了三遍以上,往往就能牢记于心了。
**第三阶段,搭建知识体系。** 在学习方面,可以阅读算法专栏文章、解题框架、算法教材,不断地丰富知识体系。在刷题方面,可以开始采用进阶刷题方案,例如按专题分类、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等,刷题方案在社区中可以找到一些讲解,在此不做赘述。
**第三阶段,搭建知识体系**。在学习方面,可以阅读算法专栏文章、解题框架、算法教材,不断地丰富知识体系。在刷题方面,可以开始采用进阶刷题方案,例如按专题分类、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等,刷题方案在社区中可以找到一些讲解,在此不做赘述。
![learning_route](suggestions.assets/learning_route.png)

@ -470,11 +470,11 @@ $$
二分查找效率很高,体现在:
- **二分查找时间复杂度低。** 对数阶在数据量很大时具有巨大优势,例如,当数据大小 $n = 2^{20}$ 时,线性查找需要 $2^{20} = 1048576$ 轮循环,而二分查找仅需要 $\log_2 2^{20} = 20$ 轮循环。
- **二分查找不需要额外空间。** 相对于借助额外数据结构来实现查找的算法来说,其更加节约空间使用。
- **二分查找时间复杂度低**。对数阶在数据量很大时具有巨大优势,例如,当数据大小 $n = 2^{20}$ 时,线性查找需要 $2^{20} = 1048576$ 轮循环,而二分查找仅需要 $\log_2 2^{20} = 20$ 轮循环。
- **二分查找不需要额外空间**。相对于借助额外数据结构来实现查找的算法来说,其更加节约空间使用。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情况下都应使用二分查找,这是因为:
- **二分查找仅适用于有序数据。** 如果输入数据是无序的,为了使用二分查找而专门执行数据排序,那么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一般为 $O(n \log n)$ ,比线性查找和二分查找都更差。再例如,对于频繁插入元素的场景,为了保持数组的有序性,需要将元素插入到特定位置,时间复杂度为 $O(n)$ ,也是非常昂贵的。
- **二分查找仅适用于数组。** 由于在二分查找中,访问索引是 ”非连续“ 的,因此链表或者基于链表实现的数据结构都无法使用。
- **在小数据量下,线性查找的性能更好。** 在线性查找中,每轮只需要 1 次判断操作;而在二分查找中,需要 1 次加法、1 次除法、1 ~ 3 次判断操作、1 次加法(减法),共 4 ~ 6 个单元操作;因此,在数据量 $n$ 较小时,线性查找反而比二分查找更快。
- **二分查找仅适用于有序数据**。如果输入数据是无序的,为了使用二分查找而专门执行数据排序,那么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一般为 $O(n \log n)$ ,比线性查找和二分查找都更差。再例如,对于频繁插入元素的场景,为了保持数组的有序性,需要将元素插入到特定位置,时间复杂度为 $O(n)$ ,也是非常昂贵的。
- **二分查找仅适用于数组**。由于在二分查找中,访问索引是 ”非连续“ 的,因此链表或者基于链表实现的数据结构都无法使用。
- **在小数据量下,线性查找的性能更好**。在线性查找中,每轮只需要 1 次判断操作;而在二分查找中,需要 1 次加法、1 次除法、1 ~ 3 次判断操作、1 次加法(减法),共 4 ~ 6 个单元操作;因此,在数据量 $n$ 较小时,线性查找反而比二分查找更快。

@ -246,6 +246,6 @@ comments: true
## 优点与缺点
**线性查找的通用性极佳。** 由于线性查找是依次访问元素的,即没有跳跃访问元素,因此数组或链表皆适用。
**线性查找的通用性极佳**。由于线性查找是依次访问元素的,即没有跳跃访问元素,因此数组或链表皆适用。
**线性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太高。** 在数据量 $n$ 很大时,查找效率很低。
**线性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太高**。在数据量 $n$ 很大时,查找效率很低。

@ -383,7 +383,7 @@ comments: true
## 基准数优化
**普通快速排序在某些输入下的时间效率变差。** 举个极端例子,假设输入数组是完全倒序的,由于我们选取最左端元素为基准数,那么在哨兵划分完成后,基准数被交换至数组最右端,从而 **左子数组长度为 $n - 1$ 、右子数组长度为 $0$** 。这样进一步递归下去,**每轮哨兵划分后的右子数组长度都为 $0$** ,分治策略失效,快速排序退化为「冒泡排序」了。
**普通快速排序在某些输入下的时间效率变差**。举个极端例子,假设输入数组是完全倒序的,由于我们选取最左端元素为基准数,那么在哨兵划分完成后,基准数被交换至数组最右端,从而 **左子数组长度为 $n - 1$ 、右子数组长度为 $0$** 。这样进一步递归下去,**每轮哨兵划分后的右子数组长度都为 $0$** ,分治策略失效,快速排序退化为「冒泡排序」了。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可以优化一下基准数的选取策略。首先,在哨兵划分中,我们可以 **随机选取一个元素作为基准数** 。但如果运气很差,每次都选择到比较差的基准数,那么效率依然不好。
@ -576,7 +576,7 @@ comments: true
## 尾递归优化
**普通快速排序在某些输入下的空间效率变差。** 仍然以完全倒序的输入数组为例,由于每轮哨兵划分后右子数组长度为 0 ,那么将形成一个高度为 $n - 1$ 的递归树,此时使用的栈帧空间大小劣化至 $O(n)$ 。
**普通快速排序在某些输入下的空间效率变差**。仍然以完全倒序的输入数组为例,由于每轮哨兵划分后右子数组长度为 0 ,那么将形成一个高度为 $n - 1$ 的递归树,此时使用的栈帧空间大小劣化至 $O(n)$ 。
为了避免栈帧空间的累积,我们可以在每轮哨兵排序完成后,判断两个子数组的长度大小,仅递归排序较短的子数组。由于较短的子数组长度不会超过 $\frac{n}{2}$ ,因此这样做能保证递归深度不超过 $\log n$ ,即最差空间复杂度被优化至 $O(\log n)$ 。

@ -12,7 +12,7 @@ comments: true
## 双向队列常用操作
双向队列的常用操作见下表,方法名需根据编程语言设定来具体确定
双向队列的常用操作见下表(方法命名以 Java 为例)
<p align="center"> Table. 双向队列的常用操作 </p>
@ -38,25 +38,25 @@ comments: true
```java title="deque.java"
/* 初始化双向队列 */
Deque<Integer> deque = new LinkedList<>();
/* 元素入队 */
deque.offerLast(2); // 添加至队尾
deque.offerLast(5);
deque.offerLast(4);
deque.offerFirst(3); // 添加至队首
deque.offerFirst(1);
/* 访问元素 */
int peekFirst = deque.peekFirst(); // 队首元素
int peekLast = deque.peekLast(); // 队尾元素
/* 元素出队 */
int pollFirst = deque.pollFirst(); // 队首元素出队
int pollLast = deque.pollLast(); // 队尾元素出队
/* 获取双向队列的长度 */
int size = deque.size();
/* 判断双向队列是否为空 */
boolean isEmpty = deque.isEmpty();
```
@ -66,25 +66,25 @@ comments: true
```cpp title="deque.cpp"
/* 初始化双向队列 */
deque<int> deque;
/* 元素入队 */
deque.push_back(2); // 添加至队尾
deque.push_back(5);
deque.push_back(4);
deque.push_front(3); // 添加至队首
deque.push_front(1);
/* 访问元素 */
int front = deque.front(); // 队首元素
int back = deque.back(); // 队尾元素
/* 元素出队 */
deque.pop_front(); // 队首元素出队
deque.pop_back(); // 队尾元素出队
/* 获取双向队列的长度 */
int size = deque.size();
/* 判断双向队列是否为空 */
bool empty = deque.empty();
```
@ -94,25 +94,25 @@ comments: true
```python title="deque.py"
""" 初始化双向队列 """
duque = deque()
""" 元素入队 """
duque.append(2) # 添加至队尾
duque.append(5)
duque.append(4)
duque.appendleft(3) # 添加至队首
duque.appendleft(1)
""" 访问元素 """
front = duque[0] # 队首元素
rear = duque[-1] # 队尾元素
""" 元素出队 """
pop_front = duque.popleft() # 队首元素出队
pop_rear = duque.pop() # 队尾元素出队
""" 获取双向队列的长度 """
size = len(duque)
""" 判断双向队列是否为空 """
is_empty = len(duque) == 0
```
@ -123,25 +123,25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双向队列 */
// 在 Go 中,将 list 作为双向队列使用
deque := list.New()
/* 元素入队 */
deque.PushBack(2) // 添加至队尾
deque.PushBack(5)
deque.PushBack(4)
deque.PushFront(3) // 添加至队首
deque.PushFront(1)
/* 访问元素 */
front := deque.Front() // 队首元素
rear := deque.Back() // 队尾元素
/* 元素出队 */
deque.Remove(front) // 队首元素出队
deque.Remove(rear) // 队尾元素出队
/* 获取双向队列的长度 */
size := deque.Len()
/* 判断双向队列是否为空 */
isEmpty := deque.Len() == 0
```
@ -149,19 +149,19 @@ comments: true
=== "JavaScript"
```js title="deque.js"
```
=== "TypeScript"
```typescript title="deque.ts"
```
=== "C"
```c title="deque.c"
```
=== "C#"
@ -170,25 +170,25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双向队列 */
// 在 C# 中,将链表 LinkedList 看作双向队列来使用
LinkedList<int> deque = new LinkedList<int>();
/* 元素入队 */
deque.AddLast(2); // 添加至队尾
deque.AddLast(5);
deque.AddLast(4);
deque.AddFirst(3); // 添加至队首
deque.AddFirst(1);
/* 访问元素 */
int peekFirst = deque.First.Value; // 队首元素
int peekLast = deque.Last.Value; // 队尾元素
/* 元素出队 */
deque.RemoveFirst(); // 队首元素出队
deque.RemoveLast(); // 队尾元素出队
/* 获取双向队列的长度 */
int size = deque.Count;
/* 判断双向队列是否为空 */
bool isEmpty = deque.Count == 0;
```

@ -14,7 +14,7 @@ comments: true
## 队列常用操作
队列的常用操作见下表,方法命名需根据编程语言的设定来具体确定
队列的常用操作见下表(方法命名以 Java 为例)
<p align="center"> Table. 队列的常用操作 </p>
@ -37,23 +37,23 @@ comments: true
```java title="queue.java"
/* 初始化队列 */
Queue<Integer> queue = new LinkedList<>();
/* 元素入队 */
queue.offer(1);
queue.offer(3);
queue.offer(2);
queue.offer(5);
queue.offer(4);
/* 访问队首元素 */
int peek = queue.peek();
/* 元素出队 */
int poll = queue.poll();
/* 获取队列的长度 */
int size = queue.size();
/*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boolean isEmpty = queue.isEmpty();
```
@ -91,23 +91,23 @@ comments: true
# 在 Python 中,我们一般将双向队列类 deque 看作队列使用
# 虽然 queue.Queue() 是纯正的队列类,但不太好用,因此不建议
que = collections.deque()
""" 元素入队 """
que.append(1)
que.append(3)
que.append(2)
que.append(5)
que.append(4)
""" 访问队首元素 """
front = que[0];
""" 元素出队 """
pop = que.popleft()
""" 获取队列的长度 """
size = len(que)
"""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is_empty = len(que) == 0
```
@ -118,24 +118,24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队列 */
// 在 Go 中,将 list 作为队列来使用
queue := list.New()
/* 元素入队 */
queue.PushBack(1)
queue.PushBack(3)
queue.PushBack(2)
queue.PushBack(5)
queue.PushBack(4)
/* 访问队首元素 */
peek := queue.Front()
/* 元素出队 */
poll := queue.Front()
queue.Remove(poll)
/* 获取队列的长度 */
size := queue.Len()
/*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isEmpty := queue.Len() == 0
```
@ -146,24 +146,24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队列 */
// JavaScript 没有内置的队列,可以把 Array 当作队列来使用
const queue = [];
/* 元素入队 */
queue.push(1);
queue.push(3);
queue.push(2);
queue.push(5);
queue.push(4);
/* 访问队首元素 */
const peek = queue[0];
/* 元素出队 */
// 底层是数组,因此 shift() 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const poll = queue.shift();
/* 获取队列的长度 */
const size = queue.length;
/*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const empty = queue.length === 0;
```
@ -174,24 +174,24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队列 */
// TypeScript 没有内置的队列,可以把 Array 当作队列来使用
const queue: number[] = [];
/* 元素入队 */
queue.push(1);
queue.push(3);
queue.push(2);
queue.push(5);
queue.push(4);
/* 访问队首元素 */
const peek = queue[0];
/* 元素出队 */
// 底层是数组,因此 shift() 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const poll = queue.shift();
/* 获取队列的长度 */
const size = queue.length;
/*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const empty = queue.length === 0;
```
@ -199,7 +199,7 @@ comments: true
=== "C"
```c title="queue.c"
```
=== "C#"
@ -207,23 +207,23 @@ comments: true
```csharp title="queue.cs"
/* 初始化队列 */
Queue<int> queue = new();
/* 元素入队 */
queue.Enqueue(1);
queue.Enqueue(3);
queue.Enqueue(2);
queue.Enqueue(5);
queue.Enqueue(4);
/* 访问队首元素 */
int peek = queue.Peek();
/* 元素出队 */
int poll = queue.Dequeue();
/* 获取队列的长度 */
int size = queue.Count();
/*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bool isEmpty = queue.Count() == 0;
```
@ -243,7 +243,7 @@ comments: true
class LinkedListQueue {
private ListNode front, rear; // 头结点 front ,尾结点 rear
private int queSize = 0;
public LinkedListQueue() {
front = null;
rear = null;
@ -296,7 +296,7 @@ comments: true
private:
ListNode *front, *rear; // 头结点 front ,尾结点 rear
int queSize;
public:
LinkedListQueue() {
front = nullptr;
@ -355,15 +355,15 @@ comments: true
self.__front = None # 头结点 front
self.__rear = None # 尾结点 rear
self.__size = 0
""" 获取队列的长度 """
def size(self):
return self.__size
"""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not self.__front
""" 入队 """
def push(self, num):
# 尾结点后添加 num
@ -377,7 +377,7 @@ comments: true
self.__rear.next = node
self.__rear = node
self.__size += 1
""" 出队 """
def poll(self):
num = self.peek()
@ -385,7 +385,7 @@ comments: true
self.__front = self.__front.next
self.__size -= 1
return num
""" 访问队首元素 """
def peek(self):
if self.size() == 0:
@ -548,7 +548,7 @@ comments: true
=== "C"
```c title="linkedlist_queue.c"
```
=== "C#"
@ -630,7 +630,7 @@ comments: true
private int[] nums; // 用于存储队列元素的数组
private int front = 0; // 头指针,指向队首
private int rear = 0; // 尾指针,指向队尾 + 1
public ArrayQueue(int capacity) {
// 初始化数组
nums = new int[capacity];
@ -686,7 +686,7 @@ comments: true
int cap; // 队列容量
int front = 0; // 头指针,指向队首
int rear = 0; // 尾指针,指向队尾 + 1
public:
ArrayQueue(int capacity) {
// 初始化数组
@ -741,20 +741,20 @@ comments: true
self.__nums = [0] * size # 用于存储队列元素的数组
self.__front = 0 # 头指针,指向队首
self.__rear = 0 # 尾指针,指向队尾 + 1
""" 获取队列的容量 """
def capacity(self):
return len(self.__nums)
""" 获取队列的长度 """
def size(self):
# 由于将数组看作为环形,可能 rear < front
return (self.capacity() + self.__rear - self.__front) % self.capacity()
"""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self.__rear - self.__front) == 0
""" 入队 """
def push(self, val):
if self.size() == self.capacity():
@ -764,21 +764,21 @@ comments: true
self.__nums[self.__rear] = val
# 尾指针向后移动一位,越过尾部后返回到数组头部
self.__rear = (self.__rear + 1) % self.capacity()
""" 出队 """
def poll(self):
num = self.peek()
# 队头指针向后移动一位,若越过尾部则返回到数组头部
self.__front = (self.__front + 1) % self.capacity()
return num
""" 访问队首元素 """
def peek(self):
if self.is_empty():
print("队列为空")
return False
return self.__nums[self.__front]
""" 返回列表用于打印 """
def to_list(self):
res = [0] * self.size()
@ -950,7 +950,7 @@ comments: true
=== "C"
```c title="array_queue.c"
```
=== "C#"
@ -1017,5 +1017,5 @@ comments: true
## 队列典型应用
- **淘宝订单。** 购物者下单后,订单就被加入到队列之中,随后系统再根据顺序依次处理队列中的订单。在双十一时,在短时间内会产生海量的订单,如何处理「高并发」则是工程师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 **各种待办事项。** 例如打印机的任务队列、餐厅的出餐队列等等。
- **淘宝订单**。购物者下单后,订单就被加入到队列之中,随后系统再根据顺序依次处理队列中的订单。在双十一时,在短时间内会产生海量的订单,如何处理「高并发」则是工程师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 **各种待办事项**。例如打印机的任务队列、餐厅的出餐队列等等。

@ -16,7 +16,7 @@ comments: true
## 栈常用操作
栈的常用操作见下表,方法名需根据编程语言设定来具体确定
栈的常用操作见下表(方法命名以 Java 为例)
<p align="center"> Table. 栈的常用操作 </p>
@ -40,23 +40,23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栈 */
// 在 Java 中,推荐将 LinkedList 当作栈来使用
LinkedList<Integer> stack = new LinkedList<>();
/* 元素入栈 */
stack.addLast(1);
stack.addLast(3);
stack.addLast(2);
stack.addLast(5);
stack.addLast(4);
/* 访问栈顶元素 */
int peek = stack.peekLast();
/* 元素出栈 */
int pop = stack.removeLast();
/* 获取栈的长度 */
int size = stack.size();
/* 判断是否为空 */
boolean isEmpty = stack.isEmpty();
```
@ -66,23 +66,23 @@ comments: true
```cpp title="stack.cpp"
/* 初始化栈 */
stack<int> stack;
/* 元素入栈 */
stack.push(1);
stack.push(3);
stack.push(2);
stack.push(5);
stack.push(4);
/* 访问栈顶元素 */
int top = stack.top();
/* 元素出栈 */
stack.pop();
/* 获取栈的长度 */
int size = stack.size();
/* 判断是否为空 */
bool empty = stack.empty();
```
@ -93,23 +93,23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栈 """
# Python 没有内置的栈类,可以把 List 当作栈来使用
stack = []
""" 元素入栈 """
stack.append(1)
stack.append(3)
stack.append(2)
stack.append(5)
stack.append(4)
""" 访问栈顶元素 """
peek = stack[-1]
""" 元素出栈 """
pop = stack.pop()
""" 获取栈的长度 """
size = len(stack)
""" 判断是否为空 """
is_empty = len(stack) == 0
```
@ -120,24 +120,24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栈 */
// 在 Go 中,推荐将 Slice 当作栈来使用
var stack []int
/* 元素入栈 */
stack = append(stack, 1)
stack = append(stack, 3)
stack = append(stack, 2)
stack = append(stack, 5)
stack = append(stack, 4)
/* 访问栈顶元素 */
peek := stack[len(stack)-1]
/* 元素出栈 */
pop := stack[len(stack)-1]
stack = stack[:len(stack)-1]
/* 获取栈的长度 */
size := len(stack)
/* 判断是否为空 */
isEmpty := len(stack) == 0
```
@ -148,23 +148,23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栈 */
// Javascript 没有内置的栈类,可以把 Array 当作栈来使用
const stack = [];
/* 元素入栈 */
stack.push(1);
stack.push(3);
stack.push(2);
stack.push(5);
stack.push(4);
/* 访问栈顶元素 */
const peek = stack[stack.length-1];
/* 元素出栈 */
const pop = stack.pop();
/* 获取栈的长度 */
const size = stack.length;
/* 判断是否为空 */
const is_empty = stack.length === 0;
```
@ -175,23 +175,23 @@ comments: true
/* 初始化栈 */
// Typescript 没有内置的栈类,可以把 Array 当作栈来使用
const stack: number[] = [];
/* 元素入栈 */
stack.push(1);
stack.push(3);
stack.push(2);
stack.push(5);
stack.push(4);
/* 访问栈顶元素 */
const peek = stack[stack.length - 1];
/* 元素出栈 */
const pop = stack.pop();
/* 获取栈的长度 */
const size = stack.length;
/* 判断是否为空 */
const is_empty = stack.length === 0;
```
@ -199,7 +199,7 @@ comments: true
=== "C"
```c title="stack.c"
```
=== "C#"
@ -207,23 +207,23 @@ comments: true
```csharp title="stack.cs"
/* 初始化栈 */
Stack<int> stack = new ();
/* 元素入栈 */
stack.Push(1);
stack.Push(3);
stack.Push(2);
stack.Push(5);
stack.Push(4);
/* 访问栈顶元素 */
int peek = stack.Peek();
/* 元素出栈 */
int pop = stack.Pop();
/* 获取栈的长度 */
int size = stack.Count();
/* 判断是否为空 */
bool isEmpty = stack.Count()==0;
```
@ -291,7 +291,7 @@ comments: true
private:
ListNode* stackTop; // 将头结点作为栈顶
int stkSize; // 栈的长度
public:
LinkedListStack() {
stackTop = nullptr;
@ -338,29 +338,29 @@ comments: true
def __init__(self):
self.__peek = None
self.__size = 0
""" 获取栈的长度 """
def size(self):
return self.__size
""" 判断栈是否为空 """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not self.__peek
""" 入栈 """
def push(self, val):
node = ListNode(val)
node.next = self.__peek
self.__peek = node
self.__size += 1
""" 出栈 """
def pop(self):
num = self.peek()
self.__peek = self.__peek.next
self.__size -= 1
return num
""" 访问栈顶元素 """
def peek(self):
# 判空处理
@ -420,21 +420,21 @@ comments: true
class LinkedListStack {
#stackPeek; // 将头结点作为栈顶
#stkSize = 0; // 栈的长度
constructor() {
this.#stackPeek = null;
}
/* 获取栈的长度 */
get size() {
return this.#stkSize;
}
/* 判断栈是否为空 */
isEmpty() {
return this.size == 0;
}
/* 入栈 */
push(num) {
const node = new ListNode(num);
@ -442,7 +442,7 @@ comments: true
this.#stackPeek = node;
this.#stkSize++;
}
/* 出栈 */
pop() {
const num = this.peek();
@ -453,7 +453,7 @@ comments: true
this.#stkSize--;
return num;
}
/* 访问栈顶元素 */
peek() {
if (!this.#stackPeek) {
@ -461,7 +461,7 @@ comments: true
}
return this.#stackPeek.val;
}
/* 将链表转化为 Array 并返回 */
toArray() {
let node = this.#stackPeek;
@ -482,21 +482,21 @@ comments: true
class LinkedListStack {
private stackPeek: ListNode | null; // 将头结点作为栈顶
private stkSize: number = 0; // 栈的长度
constructor() {
this.stackPeek = null;
}
/* 获取栈的长度 */
get size(): number {
return this.stkSize;
}
/* 判断栈是否为空 */
isEmpty(): boolean {
return this.size == 0;
}
/* 入栈 */
push(num: number): void {
const node = new ListNode(num);
@ -504,7 +504,7 @@ comments: true
this.stackPeek = node;
this.stkSize++;
}
/* 出栈 */
pop(): number {
const num = this.peek();
@ -515,7 +515,7 @@ comments: true
this.stkSize--;
return num;
}
/* 访问栈顶元素 */
peek(): number {
if (!this.stackPeek) {
@ -523,7 +523,7 @@ comments: true
}
return this.stackPeek.val;
}
/* 将链表转化为 Array 并返回 */
toArray(): number[] {
let node = this.stackPeek;
@ -540,7 +540,7 @@ comments: true
=== "C"
```c title="linkedlist_stack.c"
```
=== "C#"
@ -676,24 +676,24 @@ comments: true
class ArrayStack:
def __init__(self):
self.__stack = []
""" 获取栈的长度 """
def size(self):
return len(self.__stack)
""" 判断栈是否为空 """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self.__stack == []
""" 入栈 """
def push(self, item):
self.__stack.append(item)
""" 出栈 """
def pop(self):
assert not self.is_empty(), "栈为空"
return self.__stack.pop()
""" 访问栈顶元素 """
def peek(self):
assert not self.is_empty(), "栈为空"
@ -821,7 +821,7 @@ comments: true
=== "C"
```c title="array_stack.c"
```
=== "C#"
@ -876,5 +876,5 @@ comments: true
## 栈典型应用
- **浏览器中的后退与前进、软件中的撤销与反撤销。** 每当我们打开新的网页,浏览器就讲上一个网页执行入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后退」操作来回到上一页面,后退操作实际上是在执行出栈。如果要同时支持后退和前进,那么则需要两个栈来配合实现。
- **程序内存管理。** 每当调用函数时,系统就会在栈顶添加一个栈帧,用来记录函数的上下文信息。在递归函数中,向下递推会不断执行入栈,向上回溯阶段时出栈。
- **浏览器中的后退与前进、软件中的撤销与反撤销**。每当我们打开新的网页,浏览器就讲上一个网页执行入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后退」操作来回到上一页面,后退操作实际上是在执行出栈。如果要同时支持后退和前进,那么则需要两个栈来配合实现。
- **程序内存管理**。每当调用函数时,系统就会在栈顶添加一个栈帧,用来记录函数的上下文信息。在递归函数中,向下递推会不断执行入栈,向上回溯阶段时出栈。

@ -253,7 +253,7 @@ G. M. Adelson-Velsky 和 E. M. Landis 在其 1962 年发表的论文 "An algorit
## AVL 树旋转
AVL 树的独特之处在于「旋转 Rotation」的操作其可 **在不影响二叉树中序遍历序列的前提下,使失衡结点重新恢复平衡。** 换言之,旋转操作既可以使树保持为「二叉搜索树」,也可以使树重新恢复为「平衡二叉树」。
AVL 树的独特之处在于「旋转 Rotation」的操作其可 **在不影响二叉树中序遍历序列的前提下,使失衡结点重新恢复平衡**。换言之,旋转操作既可以使树保持为「二叉搜索树」,也可以使树重新恢复为「平衡二叉树」。
我们将平衡因子的绝对值 $> 1$ 的结点称为「失衡结点」。根据结点的失衡情况,旋转操作分为 **右旋、左旋、先右旋后左旋、先左旋后右旋**,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操作的。

@ -430,15 +430,15 @@ comments: true
与插入结点一样,我们需要在删除操作后维持二叉搜索树的“左子树 < 根结点 < 右子树”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在二叉树中执行查找操作,获取待删除结点。接下来,根据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删除操作需要分为三种情况: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0$ 。** 表明待删除结点是叶结点,直接删除即可。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0$ **表明待删除结点是叶结点,直接删除即可。
![bst_remove_case1](binary_search_tree.assets/bst_remove_case1.png)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1$ 。** 将待删除结点替换为其子结点。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1$ **将待删除结点替换为其子结点。
![bst_remove_case2](binary_search_tree.assets/bst_remove_case2.png)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2$ 。** 删除操作分为三步:
**待删除结点的子结点数量 $= 2$ **删除操作分为三步:
1. 找到待删除结点在 **中序遍历序列** 中的下一个结点,记为 `nex`
2. 在树中递归删除结点 `nex`

@ -137,7 +137,7 @@ comments: true
## 二叉树基本操作
**初始化二叉树。** 与链表类似,先初始化结点,再构建引用指向(即指针)。
**初始化二叉树**。与链表类似,先初始化结点,再构建引用指向(即指针)。
=== "Java"
@ -263,7 +263,7 @@ comments: true
n2.right = n5;
```
**插入与删除结点。** 与链表类似,插入与删除结点都可以通过修改指针实现。
**插入与删除结点**。与链表类似,插入与删除结点都可以通过修改指针实现。
![binary_tree_add_remove](binary_tree.assets/binary_tree_add_remove.png)
@ -497,7 +497,7 @@ comments: true
![array_representation_with_empty](binary_tree.assets/array_representation_with_empty.png)
回顾「完全二叉树」的满足条件,其只有最底层有空结点,并且最底层的结点尽量靠左,因而所有空结点都一定出现在层序遍历序列的末尾。**因为我们先验地确定了空位的位置,所以在使用数组表示完全二叉树时,可以省略存储“空位”**。“便于使用数组表示”也是完全二叉树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回顾「完全二叉树」的定义,其只有最底层有空结点,并且最底层的结点尽量靠左,因而所有空结点都一定出现在层序遍历序列的末尾。**因为我们先验地确定了空位的位置,所以在使用数组表示完全二叉树时,可以省略存储“空位”**。因此,完全二叉树非常适合使用数组来表示
![array_representation_complete_binary_tree](binary_tree.assets/array_representation_complete_binary_tree.png)

Loading…
Cancel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