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堆積操作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希望使用一個串列的所有元素來構建一個堆積,這個過程被稱為“建堆積操作”。 ## 藉助入堆積操作實現 我們首先建立一個空堆積,然後走訪串列,依次對每個元素執行“入堆積操作”,即先將元素新增至堆積的尾部,再對該元素執行“從底至頂”堆積化。 每當一個元素入堆積,堆積的長度就加一。由於節點是從頂到底依次被新增進二元樹的,因此堆積是“自上而下”構建的。 設元素數量為 $n$ ,每個元素的入堆積操作使用 $O(\log{n})$ 時間,因此該建堆積方法的時間複雜度為 $O(n \log n)$ 。 ## 透過走訪堆積化實現 實際上,我們可以實現一種更為高效的建堆積方法,共分為兩步。 1. 將串列所有元素原封不動地新增到堆積中,此時堆積的性質尚未得到滿足。 2. 倒序走訪堆積(層序走訪的倒序),依次對每個非葉節點執行“從頂至底堆積化”。 **每當堆積化一個節點後,以該節點為根節點的子樹就形成一個合法的子堆積**。而由於是倒序走訪,因此堆積是“自下而上”構建的。 之所以選擇倒序走訪,是因為這樣能夠保證當前節點之下的子樹已經是合法的子堆積,這樣堆積化當前節點才是有效的。 值得說明的是,**由於葉節點沒有子節點,因此它們天然就是合法的子堆積,無須堆積化**。如以下程式碼所示,最後一個非葉節點是最後一個節點的父節點,我們從它開始倒序走訪並執行堆積化: ```src [file]{my_heap}-[class]{max_heap}-[func]{__init__} ``` ## 複雜度分析 下面,我們來嘗試推算第二種建堆積方法的時間複雜度。 - 假設完全二元樹的節點數量為 $n$ ,則葉節點數量為 $(n + 1) / 2$ ,其中 $/$ 為向下整除。因此需要堆積化的節點數量為 $(n - 1) / 2$ 。 - 在從頂至底堆積化的過程中,每個節點最多堆積化到葉節點,因此最大迭代次數為二元樹高度 $\log n$ 。 將上述兩者相乘,可得到建堆積過程的時間複雜度為 $O(n \log n)$ 。**但這個估算結果並不準確,因為我們沒有考慮到二元樹底層節點數量遠多於頂層節點的性質**。 接下來我們來進行更為準確的計算。為了降低計算難度,假設給定一個節點數量為 $n$ 、高度為 $h$ 的“完美二元樹”,該假設不會影響計算結果的正確性。 ![完美二元樹的各層節點數量](build_heap.assets/heapify_operations_count.png) 如上圖所示,節點“從頂至底堆積化”的最大迭代次數等於該節點到葉節點的距離,而該距離正是“節點高度”。因此,我們可以對各層的“節點數量 $\times$ 節點高度”求和,**得到所有節點的堆積化迭代次數的總和**。 $$ T(h) = 2^0h + 2^1(h-1) + 2^2(h-2) + \dots + 2^{(h-1)}\times1 $$ 化簡上式需要藉助中學的數列知識,先將 $T(h)$ 乘以 $2$ ,得到: $$ \begin{aligned} T(h) & = 2^0h + 2^1(h-1) + 2^2(h-2) + \dots + 2^{h-1}\times1 \newline 2 T(h) & = 2^1h + 2^2(h-1) + 2^3(h-2) + \dots + 2^{h}\times1 \newline \end{aligned} $$ 使用錯位相減法,用下式 $2 T(h)$ 減去上式 $T(h)$ ,可得: $$ 2T(h) - T(h) = T(h) = -2^0h + 2^1 + 2^2 + \dots + 2^{h-1} + 2^h $$ 觀察上式,發現 $T(h)$ 是一個等比數列,可直接使用求和公式,得到時間複雜度為: $$ \begin{aligned} T(h) & = 2 \frac{1 - 2^h}{1 - 2} - h \newline & = 2^{h+1} - h - 2 \newline & = O(2^h) \end{aligned} $$ 進一步,高度為 $h$ 的完美二元樹的節點數量為 $n = 2^{h+1} - 1$ ,易得複雜度為 $O(2^h) = O(n)$ 。以上推算表明,**輸入串列並建堆積的時間複雜度為 $O(n)$ ,非常高效**。